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辅导员》2011,(13):6-13
从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拿起剪刀,抱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目的来“裁剪”出一篇“中国古今诗歌简史”  相似文献   

2.
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他以“土地”(包括麦子)、“火”(包括太阳)、“远方”等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的生命意识。他带着激情创作,在诗歌中试图实现对传统母亲神化、土地神化的回归.从而使得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更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单是一个“一”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同时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他诗歌中的“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变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本文着重分析了“一”字在李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之一。他从1931年以“自由诗”作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世纪80、90年代以论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平 《语文知识》2004,(9):33-34
诗僧即僧侣诗人,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僧诗。中国传统诗学有“诗赋欲丽”的说法,而佛教主张“一切皆空”.要求勿造口业.更将“不绮语”视为重要戒条之一,诗歌丽辞自然是当禁之列。不过佛家也认为,以语言为依托,可以诠释义理.传播佛法真谛。禅宗提倡“我法以心传心,不立字”,但又认为“字,波也;禅,水也”,若离字而求禅,则如“拨波而觅水”,实为不可。佛禅与语言的关系.是“无言而言”.说不可说之境。诗僧们修身养性,持守戒律,往往离群索居,日常交游拜谒之人也多为高僧隐、人学士。  相似文献   

6.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7.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喻为“诗圣“,其诗歌被喻为“诗史”。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仅仅体现在杜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杜诗所蕴涵的懦家文化内涵和深广的人文精神。杜甫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在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诗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落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讲解向来被教师视为畏途。这固然有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由此造成的内容多解性等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我们忽视,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长于概括而短于分析,长于模糊而短于精确。这种思维特点使我们满足于对一首诗“有感”,缺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感为何感,感从何来”的兴趣,所以有些讲者被追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土家族青年刘小平个人诗集《鄂西倒影》(作家出版社,1999.6.)的本研究,揭示90年代中国诗歌的个人化,地域化趋势以及这种反一味“内转”诗歌诗歌逐渐芜杂、失重的窘困下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谈“含蓄”     
讲究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并不直接形诸文字.而是见于言外,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视新诗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在中国诗歌这个特定的话语空间中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在肯定“‘变’是新诗的根本”的前提下,来讨论新诗的“变”与“常”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的虽同样是新诗与古典诗歌精神、艺术传统等似乎已经被多次重复过的问题。然而,同样的事,并不等于同样的问题。事,  相似文献   

16.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手法,在创作中被广泛地采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对面落笔”手法具体表现为以虚喻实、以彼写此、情景反衬等。“对面落笔”艺术手法可以使诗歌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8.
朱联 《陕西教育》2010,(4):55-55
中国文化渊源深厚.文字表意丰富,中国诗歌语言精美,意蕴丰厚、深远,耐人寻味、探磨。古诗词中的量词不容轻视,仔细把玩,别有一番境界。外国学子学习汉语,掌握各类量词的不同用法,如一把尺子、一匹马、一口井等,总视为畏途。在英语中,一个“a”或“an”字.就充分包罗在内了。如果让他们研读我国古典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农业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话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