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志旺 《生活教育》2011,(17):32-35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2.
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道德教育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一、"生活化"的德育重情感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生活化应是德育回归本真状态的必然诉求,德育应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现实。德育应该如何走向生活,这就需要从德育生活化的逻辑起点,其逻辑边界、价值基点、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进行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德育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学生道德选择和辨别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就必须积极探寻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德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12,(19):13-18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追求。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学校德育更多关注知识化、学科化、体系化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境遇与独特的道德情感体验。针对于此,德育研究者开始探讨生活、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末提出生活德育论,以“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具体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7.
钱广荣 《中国德育》2012,(19):30-33
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本质上是德育对于生活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德育生活化”模糊和倒置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其核心观念和基本主张偏离了德育内容,淡化了德育目标,遮蔽了德育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本质要求。它的流行,不仅会误导德育的理论研究,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也会干扰德育实务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的核心,生活是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在生活中劳动着、创造着、追求着,必须遵守生活内在的逻辑或规则。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使人在学会适应生活中实现超越,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蕴涵丰富道德资源的生活,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知识化与生活化是德育在当前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两种困境。德育的知识化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者在对知识化的批判中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的生活化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读。基于德育过程的展开考察这两种德育困境,无论是知识化还是生活化的德育都缺乏过程性的德育自觉与反思,困境之根本在于德育的精神性问题,即德育过程的真实的道德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客体化的精神,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交互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性活动;生活化的德育无力触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难以关照师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冲突。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的生活化,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上实现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德育生活化是对传统知性德育的创新与拓展,意味着德育从偏重理论和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的理性回归;在完成德育活动中大学生主体建构的同时,体现高校德育在生活中的政治性、人文性与和谐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网络工具、学生自治组织、社会实践等载体的作用;注意德育生活化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何朝晖 《辅导员》2012,(15):65+62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自然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课堂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努力呈现生活中的道德内容,以本真的、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判断、选择、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一种身心愉脱的精神享受。在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5.
刘希彩 《文教资料》2013,(19):126-127
儒家教育思想以德育为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化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缺乏生活化,因此,使德育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和生命力。德育自身的本质决定了回归生活成为它的发展方向,回归生活,改变德育方法和评价方法,是德育 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中学在德育生活化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生德育实践,并探索其实践途径、过程、方法及其内在规律。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它对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的时效性应该是学生到社会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更是应该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建构的,应以现实生活为根基,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