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乾羽 《成才之路》2011,(14):10-I0006
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时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上。12岁少年黄艺博的确与同龄人有太多的不同。“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孩子的父亲黄宏章告诉记者,黄艺博对于“民生”的关注已远远超过自己,他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武汉晚报》5月2日)  相似文献   

2.
爷爷活了88岁,是在过完米寿生曰的当天傍晚离开我们的。老人生前做过乡村医生和公社保管员,也下田种过小麦和玉米,一辈子活得不宽裕,却爱读《论语》《庄子》这类古书,而且百读不厌。他尤其喜欢读明代学者朱柏庐所著的《朱子家训》,并时常用书中“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大道理教化儿孙,唯恐我们在修身治家方面乱了方寸、错了章法。  相似文献   

3.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4.
教学《柳叶儿》,要引导学生读出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叙事.尽管那时物质极度贫乏,甚至挨饿,但八岁的“我”,快乐是真实的、满满的,真所谓“痛并快乐着”.《柳叶儿》独特的点面结合的叙事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一、依“标”据“本”,引导学生享受名著阅读的乐趣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  相似文献   

6.
日前,万载县黄茅小学举办了一场学生“红色歌会”,《社会主义好》《共产儿童团歌》《红星歌》《歌唱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响彻校园,在该校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这是该镇精心打造学校“红色”名片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建议初中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文学名著。而作为教师,就面临一个难题,这么大的阅读量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评分:到语言为止》一,表达了这样的作评分观点:“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本体,作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和美国学生的一篇主题为《邱吉尔应对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任》的章为论据,一再表达作评分应只看语言不看其思想内容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汲取教训并树立这样的观念:‘语言表达’高于一切”:因为黄先生认为.如果顾及作思想内容即所谓“道”时,就会钳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个性表达”,从而产生“悲剧”。笔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不是“回归到作本体”,恰恰是悖离作本体的。必须予以澄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这一写作要求,教学时我们做到了“四个解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2012年第4期《又见“夯货”》中,有一个“无独有偶”用例。为说明问题,恕笔者详引原文: 曾陪十岁的女儿看张纪中版《西游记》……只听悟空劈头骂道:“你这夯(hang)货!”……  相似文献   

11.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12.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过程;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和廉洁等传统美德。课堂教学中,我以“认识古代英才”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特别是将《三顾茅庐》与“练习3”的教学整合起来,欣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武,再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让学生整体掌握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学习的张力,具有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进行探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7-7
问:《新华字典》把“容”字归入“宀”部,而《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将其归入“宀”部。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按哪种方法分析字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潘丽萍 《辽宁教育》2013,(11):87-87
一、教师要把课备“活” 一堂课能否“活”起来,备好课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怎样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思路。比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我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学习《七色花》和《神笔马良》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和《赵州桥》时,采用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爱迪生》时,采用的是演讲的方式;学习《纸奶奶的生日》时,采用的是解说的方式;学习《和太阳比赛早起》时,主要采取朗读比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儿子九州今年8岁,在县城读小学二年级。他聪明伶俐,小小年纪不仅基本能读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书,还为这些小说中的人和事写出60多首“打油诗”。受“百家讲坛”影响,他最敬爱岳飞和关羽,竟为岳飞一人写出4首小诗。  相似文献   

16.
一、确定诵读材料。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 面对如浩瀚大海般的中华古诗文,我们要读哪些内容呢?这也是实践者须重视的因素。诵读材料的选取必须遵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易经》的“蒙以养正圣功也”的精神,可以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选择古代蒙养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文《大学》《中庸》《笠翁对韵》《论语》以及唐诗宋词等。  相似文献   

17.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首先要确立的是文化的“价值尺度”,就我们迄今所拥有的“价值”来说,“古典学问”是最高的“尺度”,其次也提出了“如何读古典”的问题。在后一问题上,伯纳德特与其学生的谈话录《走向古典诗学之路》提供了一个理解“模型”。“不确定的二分组合”是伯纳德特古典解读的一个重要观念,他的人生故事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也可作如是观。“引子”中的两个故事启示我们,阅读古典首先需要面对我们自身的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8.
四大名著     
中文系彭教授为锻炼学生文字精练的能力.要求用三个字概括四大名著的内容。 第一个学生用“取到了”概括《西游记》。 第二个学生用“家败了”概括《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褚香 《现代语文》2011,(6):34-35
近几日整理个人材料的时候,偶然发现近两年开设的公开课大多是文言文,如《琵琶行》、《项脊轩志》、《孟子见梁襄王》等等,忽而想起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有些学生甚至戏称文言文为“第二外语”。纵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确实举步维艰,学生的学习倦怠,教师的束手无策,使文言文典范之美离我们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0.
韩玉珍 《师道》2009,(12):13-13
《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