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2.
沈永红 《成才之路》2010,(24):44-44
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它是一诗之神,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刘坡公在《学诗百首》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彩皆失。”诗眼在诗中的作用可谓大矣。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3.
李森先生编著的《禅诗三百首译析》认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描写了“空寂之境”,而“这样空寂的境界无疑是最理想的禅境”。历代著名诗评家们从中读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独往”的精神和骨气,而不是禅寂。因为从这首诗的创作心态来看,诗人当时被贬南荒,一以疑惧,一以坚持,正如《惩咎赋》所言:“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顾。死蛮夷固无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这种心态反映在《江雪》中,便成为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体现的是坚持大中之道、蔑视守旧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消极化解的禅思。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一”是个平常字,字形亦极单纯,但诗圣杜甫最喜驱使“一”于笔下,堪称古代诗人之冠。一部《杜工部集》,收诗计1400余首,诗中用“一”者竟多达350余首,古诗中“一”字的全部用法大半皆可在此找到。  相似文献   

5.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要准确地把握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西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所谓“情表”,是指诗中最直接,最表向的情感。所谓“情里”,是指诗中隐藏着的情感。一首好的唐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很复杂,“情表”“情里”相容相交。以李适之《罢相》一诗为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唐天宝年间,李适之任左…  相似文献   

6.
从《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来看,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其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歌女舞伎准人)。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其他咏物的也有三十多首。现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代,人们著书作文都写在竹简上,写有文字的一片片竹简用牛皮绳联起来,首尾完整的诗文称为“篇”,很多篇诗文集在一起称为“册”。于是,“篇”就成了诗文的单位名称。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现在,“篇”这个单位多用于文章。每篇诗文都有起首,后来,人们又把一篇诗文称为“一首”。现在,我们只将诗称做“首”。“首”是诗歌最常用的单位名称。中国的诗历来有入乐的传统。入乐,必含于曲调,所以,诗又称为“曲”。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诗歌中,我们平时,是不会说“一曲诗歌”的。古代奏乐时,曲调…  相似文献   

8.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的150首十四行诗中,最有名的是第十八首,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音韵之美,而且风格鲜明,清新柔丽,是莎士比亚的诗歌中非常与众不同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Z2):126
世界有"之最",中国有"之最"。其实,我们的古诗词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赋中也有"之最":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杜甫)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11.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常常表现为“以读代赏”或者“朗读不够,资料来凑”,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和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对此,从聚焦“这一首”入手,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这一首”的特质设计恰当贴切的教学活动。从“这一首”走向“这一类”才是实现古诗词高效教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2.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3.
在南漳县高峰完全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倾尽一生谱写了一首“大爱之歌”。他的爱有温度,是炙热的;有色彩,是绚丽的;有胸怀,是宽广的。他就是唐举金,曾被襄阳市教育局授予“学生最满意的教师”,襄阳市委授予“襄阳百杰·师德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农历正月十八,49岁的唐举金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离开了他一生珍爱的讲台。  相似文献   

14.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5.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方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干顷鄱阳潮,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旺 《考试周刊》2009,(3):29-30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相似文献   

18.
李绅是一位重要诗人,可说有两点理由:第一,《悯农二首》确是杰作,短小精悍,以四两搏千斤.虽没有收入最通行的选本《唐诗三百首》之类,仍照样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可谓流传千古,与世长存.纵然这可能出于聂夷中之手(《全唐诗》十函一册聂夷中《田家二首》“锄禾日当午”四句下注云“此篇一作李绅诗”),但另一首的著作权并无疑问.其社会效应为李杜苏黄诸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19.
说“相”     
“相”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应用得最广泛的一个多性词,尤其在文言文中是这样。据不完全统计,从初中一册到高中第四册十本书中就有好几十处之多,仅在《孙雀东南飞》一首诗中就有十六处归纳起来,“相”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如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晚唐之巨擘”的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为“郑鹧鸪”。郑谷四十多首咏物诗,或托物寓意,弥漫着感伤基调;或显示闲逸旨趣,表现出淡泊悠然情调,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