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试论走向后现代社会的西方家庭和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基本观念,分析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状况与变化,试图论证学校的变革是对家庭及更广泛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适应性反映,学校和家庭的变革总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和症候  相似文献   

3.
鲍曼把后现代看成是内在于现代性逻辑的,要理解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就必须理解鲍曼的“现代性”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逻辑。鲍曼揭示“现代性”的普遍性实践造成了非理性的伦理后果,而现代性自身与后现代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的两个逻辑上相互矛盾的论述;普遍性实践产生的“现代文化”;普遍性假设与民族国家立法权威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体现后现代伦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性对消除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的要求的时代呼唤,是人类对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后现代精神的有机主义的重要体现。有机主义对我们建设和发展生态美学,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全人类全面长足地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武宏阳 《文教资料》2010,(25):113-115
启蒙运动在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省和否定,但由于其解构和摧毁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人对后现代性的辩护。在后马克思主义领域,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与现代性的民主思潮之间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二者的对抗和辩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这一期是前两期我校文科博士生专题讨论辑的延续。本期论坛以“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教育改革问题”为主题 ,各自在哲学深层背景下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本专栏所发表文章也是欧阳康教授所主持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建设的部分教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刍议后现代道德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道德主张挣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实行道德抉择.回到道德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把后现代知识状况描述为对思辨与解放“元叙事”的质疑,实质上是以“解合法化”与“悖论逻辑”对作为“共识”之公共游戏规则的消解,从维特根斯坦到利奥塔完成了对古典“游戏”说的颠覆。这与新实用主义罗蒂以“小”叙事达成的“共识”代替“大(哲学-哲学家)”,从不同的极端,在异质-多元的语言游戏中颠覆着真理,建立起众“小”的迪斯尼乐园,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如杰姆逊、伊格尔顿等,对此进行了批判。从利奥塔提出的五点知识本性改变可见,后现代信息革命并没有改变知识的真理性本性。  相似文献   

11.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工具理性的日益扩张,现代性越来越表现出异化特征,在其寻求获得效率的行为模式的进化过程中,正逐步丧失对人类基本价值和意义的解读。为消解现代性异化的风险,西方一些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批判、反思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路径。然而,由于缺乏新的文化语境的融炼,现代性异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重构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抗拒或同化现代性异化的意识形态的制度化魔力,也许会成为一个最好的替代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西方理性追求的是普遍性的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它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东方儒家理性追求实质内容,提出适度原则,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反对现代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普遍性原则,这些都是由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的极权地位所致。此时,作为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儒家实质理性对教育的意义再次在后现代教育中彰显。后现代教育随东西理性的融合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中国后现代音乐,其自主性表现在:与西方平等对话;传统音乐要素占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后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自组织,具有科学意义上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理性:中国现代化追求中的现代性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完成后,现代文明与现代性分裂同时并存,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警示。中国现代化兼具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双重任务,这就需要审视和反思传统现代化中的市场理性与文化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市场理性的现代转向,建构生态-经济理性,寻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鲍威尔伪人道主义地讨论犹太人“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批评中阐发了自己的“解放观”。依马克思之见,犹太人解放不只是“宗教解放”,根本在于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即实现德国犹太人享有做“人”的公民人权。这方面理论观点展示了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坚持一种现实的和“宽容”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和黑格尔在现代性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康德从认识论问题进入现代性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找社会精神生活统一性的力量。黑格尔意识到作为伦理学关系调节力量的公共理性同康德建立在个体意识基础的理性概念的矛盾,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能支撑现代性的大厦,并实现理论上的超越。但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视野中,教科书编者作为学科知识的供给者和语文技能的言说者,居高临下,远离阅读教学的视野。进入新世纪,在新课程的话语情境中,教科书编者继学生、教师、文本之后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科书编者如何进行多重对话,成为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