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从历史观来看,小说从"民间历史意识"切入,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解构革命历史主义的新历史主义行列;从时间观来看,迟子建充分借鉴了革命历史主义的线性时间观,极具个性地走进了新历史主义的时间观,却又极具个性地走了出来;从对历史主体的塑造来看,迟子建是拒斥革命历史主义的,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照下,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冷静思考,既不全面颠覆、也不多加嘲讽,而是尽可能如实地切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者质疑传统历史主义者所信奉的客观实在公正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是阐释的对象,历史本质上是语言的阐释,是借助叙述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制造出来的文本,而这种叙述话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所以他们的历史文本观也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诟病,称其放逐了历史文本的最终所指。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爱尔兰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的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为文学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的重要特征"颠覆与抑制"、"振摆原则"和"逸闻主义",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政治批评,以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为支架,强调从政治权力、经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综合解读,分析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语言的关系,挖掘被主流意识压抑的它异元素,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日常化及语言异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特征。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但新历史小说并非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从历史观、观照视角、叙事方式三个维度表现出新的特征,实现对传统历史主义的拆解和颠覆。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反讽修辞将符号表意与意图意义之间的虚假关系显现于文本、伴随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文本字面义或表面义自相矛盾;文本与伴随文本矛盾;文本与语境矛盾;伴随文本与语境矛盾;铺垫语境与结果语境矛盾。但是,解释者的主体性使得符号表意可无限衍义,如果解释没有落到意图意义的预期定点上,会影响反讽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欢乐山的五月柱》是霍桑早期的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它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寓言短篇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突出强调了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据此本文将从霍桑的清教思想对该文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的意识对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霍桑的历史观这两个方面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论文以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文本探讨那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那段历史的重建,旨在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符号学观点出发,广告传播是一项符号表意活动。广告符号表意有其特殊性,表意过程中的意图意义、文本意义以及解释意义三者一致,符号表意过程将会更高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广告的制作应力求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的一致性从而完成表意,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文本对于文本意义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历史主义是美英左派学者东山再起,重建历史主义以制衡文学化偏差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于70年代末初露锋芒,1982年该学派先驱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文学类型》学刊撰写集体宣言,定称新历史主义,开始崛起。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以获得大文化批评视野,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与符号研究于一体,带有鲜明的“后理论”难以通约性质。新历史主义是美国新生左倾理论界在西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具有鲜明后现代色彩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对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来剖析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简.萨默斯的日记》,浅析这位"文坛常青树"是如何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展现她所生存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人类命运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大写历史小写化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者主要使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来解读文学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大写基督教历史,谱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小写基督教历史.  相似文献   

14.
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性恶论”的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包含了三大系列,通过对他的农村及城市题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叙事符合一个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性恶论”的历史叙事的依据,形成了苏童小说中历史叙事的一个根本结构。这种性恶论的历史叙事既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突破,同时也导致他的创作走向了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较,受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历史观、主体意识、人物形象、价值立场方面表现出十分迥异的一面,一度给文坛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但是,缺乏理性制约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很快陷入困境。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困境体现为:历史真实陷入虚无主义、作家主体意识缺失、人物边缘化、民间价值立场凸显。困境引起转型,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在发现受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的创作存在不足之后,重新向本土寻找并发现精神和现象的真实,以建构有中国灵魂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学界在新历史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旧历史主义简单的被理解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新历史主义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理论源认识不一等。本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的理论分野来分析新旧两种历史观;疏理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理论渊源上的关系;另外,力图从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角度对建国后文革文学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认为,随着转型期文学对日常生活之于生存的重要性关注程度的加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以及受消费逻辑支配的日常思维模式日益渗透到文本中,这造成了历史题材文本"过去感"的消失,历史的呈时间性延展的深度被日常性的空间模式的平面化所取代。现代主义历史观向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转向,形成了大量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消解历史深度的书写,在叙事策略上具体表现为对当下碎片的缝补,对经典历史的重写,以及言说当下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问题的关系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条新路径.历史唯物主义从自然与历史的有限统一、结构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成功地战胜了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困境.历史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观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克服历史主义困境,也不仅仅是在方法论层面,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诉诸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有限目的论"解决了历史主义不得不"假手于上帝"的困境,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意义的根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