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一生写了不少富有特色的边塞诗,在当时就很被人赞赏,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但他的生平却不大为后人所知,就连他的籍贯多少年来也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现仅就近年读书所见和对王昌龄存世诗篇的钻研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王昌龄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新唐书》、《唐诗纪事》说是江宁人,现诸本文学史虽皆言为长安人,但都未明其由.其实,王昌龄的籍贯应以本人所述为准,其诗曰:“本家蓝溪下”(《郑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故园今在灞陵西……小弟邻庄尚渔猎”(《别李浦之京》).  相似文献   

3.
张良籍贯辨     
《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刊载周京堂、孙以楷二同志讨论张良籍贯的文章。拜读之余,颇有些话想说,兹分三个问题论之。一、战国时屯留的归属问题周同志说,“屯留本韩地。”属韩国上党郡。孙同志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他提出两条理由:  相似文献   

4.
张芝籍贯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东汉著名书法家、素有“草圣”之称的张芝籍贯提出揣测性的看法。作者从敦煌遗书兼及其他史籍中考出张芝祖籍为清河郡绎幕县,而张芝生长于敦煌,其籍贯应为敦煌县。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西出碎叶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是否到过碎叶?二十多年前谭优学先生在其《王昌龄行年考》就提出: 《从军行》其五云:“碎叶城西秋月园”,其六云:“玉门山嶂几千重”,详诗意,似昌龄曾出玉门至西域者。盖碎叶在今新疆,系当时安西四镇之一。而碎叶有两处,一尚远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开元十三年秋冬,昌龄已在扶风,故疑未能如此远行,(按谭文以《从军行》作于开元十二年)则碎叶云云,或系虚拟之词,或他曾匆匆地去过一趟今新疆境内的碎叶,也未可知。这个推测,态度是慎审的,故于所作“王昌龄略传”仅提出“西至河、陇,出玉门”,不言及碎叶。  相似文献   

6.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7.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73页《师说》注①说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那么,什么叫“郡望”?“昌黎”所指何处?现据《辞海》简释如下: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秦汉以前,郡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望”有仰望之意。魏晋至隋唐,人  相似文献   

9.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是望族发展和大姓郡望形成的关键时期。望族发展固然与时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迁、宗族势力的兴衰、望族与皇族之间及望族与望族之间的婚姻等关系密切,但望族是否具备内在的自觉、自立精神与文化优势,这才是决定其兴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方国珍的籍贯在黄岩洋屿(现属台州市路桥区),得到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有少数人却认为方国珍是太平(今温岭市)人,或宁海人。根据正史、方志、宗谱等史料,论证方国珍籍贯,并辨明其出错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济阳蔡氏与陈留蔡氏的渊源关系;济阳蔡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源流及政治地位;济阳蔡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门望族,至今仍是本固枝荣的大族系,遍布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皆被大姓望族所掌控;地方大姓多举族聚居;望族的婚姻多为相同利益集团内婚制。这些相同点的形成是因为无论南方或北方,大姓望族已经成为当时南北政权的依靠者和支持者;反过来,他们为了能够长期占有特权,一定会采取种种措施以求自保。  相似文献   

14.
敦煌翟氏郡望和族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所序列的翟氏世系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敦煌翟氏自称的"浔阳"和"上蔡"郡望都并非实望,而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其他因素的考虑,附会了浔阳士族翟汤一门.其实,敦煌翟氏迁自陇西,其族属最早为丁零或高车人.当其与鲜卑部落融合并迁徙至陇西一带时,史称乞伏部鲜卑或陇西鲜卑.  相似文献   

15.
刘晓兵老师《郡望与以地称人》(《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说:“再说以籍贯称人。这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如张曲江(唐代诗人张籍)、张横渠(宋代理学家张栽)、顾亭林(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这里有二处错误。  相似文献   

16.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由钟嵘《诗品》诗人籍贯正误之辨 ,寻找出辨明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作家籍贯古今地名的规律 ,有助于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贵在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9.
郡望指郡姓所出之地,兼具地缘、血缘属性,是构成家族门第的要素之一。唐世重门第,故俗重郡望,同时唐代亦崇文,尚郡望与尚文学的观念必然交互影响,彰显着唐代文学的士族化特征。重郡望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本表达、文学思想等文学创作方面,也渗透到文人题名、文集编撰、文学集会、修谱立碑、干谒进文等各类文学活动中,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的汝南郡,因商周诸侯王国林立和汉代经济、文化繁荣,历史名人辈出,成为我国历史望族和姓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袁、周、许等20余姓均起源与汝南或和汝南有着密切关系。近两千年以来,这些家族迁居到世界各地仍不忘家族故园,自称郡望汝南、祠堂使用汝南堂的堂号表示纪念家族起源,使家族文化得以永恒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汝南姓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