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探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交往行动理论视阁下,大学生网络交往具有交往行为戏剧化、交往过程碎片化、行为方式个体化、道德失范平民化、交往情感淡薄化等特点,由此提出改善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是作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社会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的虚拟化、交往障碍和道德丧失等负面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认识和自律观念,一方面也要改变和学生交往中的传统教育方式,改为师生间的主体对话,形成合理的交往模式,使统一的道德标准形成一种共识,对大学生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从而改变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诚信意识是网络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网络诚信缺失的现象。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公共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影响与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坚持慎独,这是由青年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决定的:网络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网络交流角色的虚拟性、网络交流方式的自主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做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自律性、实现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性、遵守网络礼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虚拟网络交往已成为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大学生虚拟网络交往常缺乏正确的目的性,表现为重娱乐、轻学习,重虚拟、轻现实。因此,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探索高校大学生虚拟网络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极端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有可能向现实集群行为转化的大学生虚拟群聚。除具有网络集群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因发生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之中,具有组织主体隐蔽化、参与主体社会化、传播方式信息化、行为态势超常化等特点。根据行为的内容、性质及不同诱因,可以将其划分为情绪表达型,利益诉求型,政治参与型三种类型。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引导,应当健全高校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注重舆情研判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使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信息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表达的形态与交往的法则,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显得愈发重要。目前,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建设面临着泛娱乐化、思潮涌动、教育方式和内容相对固化的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与时俱进,从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对网络交流空间加以监管、优化网络平台等维度,探索善用资源优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人们的交流交往带向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所生活着的环境早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由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网络的广泛传播性以及普遍性使得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网络的隐形影响和新型关系以及新型的交往方式也很大程度的挑战着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我们有必要立足现实,找出原因并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努力让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发挥网络的积极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网络的出现及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很大改变。大学生在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与先锋和主力,网络身心健康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问题。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以理论探讨的方式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保持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身心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网上交往行为的调查,比较职业高中生与大学生网上交往的差异及各年龄段的性别差 异。结果表明:职业高中生与大学生网上交往的特点和态度有显著差异;网上交往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差 异不显著;性别对网上交往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网络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正在迅速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暴露出来,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先锋和主题,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点问题.而体育锻炼,是一种被实验和理论证明了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从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学生道德认同问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调查了G大98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期了解新疆大学生当前道德价值观认同情况和网络使用中偏差行为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道德认同和网络偏差行为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情况,探索道德认同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教育手段,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结果表明,G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认同现有道德规范,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认同水平和较少的网络偏差行为;道德认同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就业的压力、生活的艰辛、情感的渴求等,导致其和谐交往意识严重缺失。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交往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师生交往是一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环境为师生搭建了新的交往平台。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基于目前大学生上网现状,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的必要性,分析师生交往在网络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探索并实践师生交往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步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达爱国情感时不同程度地出现异化,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分析大学生网络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网络爱国观。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开展互动交流、体验休闲娱乐的广阔平台。然而由于对网络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无中心性等特征,部分大学生放宽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引致其网络失范行为逐渐增多,呈现出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防控机制构建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防控机制之路,为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防止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微博是继网络论坛、博客等传播媒介之后出现的一种即时移动通讯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它不仅打破了现存的传播格局,而且正在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言论生态环境和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结构。面对大学生网络参政发展新趋势,必须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快网络安全立法建设、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见收集和反馈制度等方面来确保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在理性、有序和制度化的轨道上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网络新媒体工具的诞生,网络文化也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传统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现代虚拟交往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在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穿梭,对于他们自身产生了特定的影响。如何规避虚拟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合理的交往方式激发了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网络提供了更好的政治参与的手段,而作为接触与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更加值得关注.贵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权益和诉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隐私化、个性化等特点,对此,提出欠发达地区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出台,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在网络和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渐渐显现出来。研究者通过量表测验的方法,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为网络言论不文明、网络学习违规、网络责任侵权三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后果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