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1949年以前,曾经有众多的外国人拍摄过杭州和西湖的照片。在所有这些曾经给老杭州和西湖拍过照片的专业或业余的西方摄影师当中,西德尼.甘博可能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西湖百象》通过展示他于1917-1919年间在杭州拍摄的一组总数为176张的老照片,来探索甘博根深蒂固的杭州-西湖情结,以及他在表现这个古老城市人文景观时所采用  相似文献   

2.
一次在从长春到北京的列车 上,碰到以执导电视连续剧 《唐明皇》等而为国人所注目的著名影视导演陈家林,他告诉我他现在已不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了,而“是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自食其力的文化个体户!” 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文化个体户,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中大多数为“逼上梁山”,而陈家林是一位著名的导演,曾拍出不少享誉中外的影视剧,他为什么也要当文化个体户?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约定对他作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3.
厨子的尴尬     
《今传媒》1997,(2)
此文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老报人。目前,有两部书稿已交出版社审定准备付梓,又被他索回加工。不少友人关心询问,他写此文作答。作者把编辑出版工作喻为“厨子”,寓意深长。他不忘老本行,想出新花招,琢磨了两道新菜,一道名叫“滴水金星”,一道名叫“凤凰涅...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10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尽可能多写一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心底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84岁高龄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应《人民日报》“美术世界”副刊之约,用那支幽默的笔,写了一篇题为《求求媒体》的顺口溜,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意见,也很有杂文味,这里顺手写下一点读后感。 * “不送精神红包、‘大师’高帽。”时下,媒体上“精神红包”不少,好话说尽,“高帽”如云:一位青年演员才主演了两出戏,报上就称他为“著名艺  相似文献   

6.
蒙特卡洛。我国围棋女将谢军以悬殊比分卫冕成功。仅隔一天,记者段被写的通讯《新绷的弦奏响美妙的乐章》,将历时22天的卫冕战置入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书写,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引发读者关注的还不仅是谢军输赢本身,而是蒙特卡洛对中国的意义。难怪新闻界不少人把殷被称为“神写”谢军“第一笔”。我感到他的成功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新闻同行学习。其一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一位老记者讲过的话,这也是殷波“神写”谢军成功的原因之一。1991年10月,殷波曾作为谢军夺冠战的“随军记者”,“身”入“前沿阵地”──马尼拉。用他…  相似文献   

7.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10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尽可能多写一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心底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勤奋,二是多求异少求同。作为一名记者,勤奋应不难做到。但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药不对症使船装”,越勤奋,生产的信息垃圾越多,于己于社会均无益。多求异少求同,也许可以算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9,(10):M0002-M0002
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9.
一防“以量取胜”。“我写两百篇,就不信征服不了编辑”。初学者为了打开局面,赢得编辑好感,往往会步入“以量取胜’初低层次徘徊。即便能偶尔见于报端,也只是编辑同志对一位“黑夜探穴者”的恩惠与鼓励,是汪洋大海里一点小小的浪花,并不能真正提高和体现自身的写作水平。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多写,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以质取胜”这一关键。二防“急功近利”。“要想见报,请写~句话新闻”。有一次我们发现一名战士在看报时,记下了不少地址,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告诉我们,“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政短”’。他认为辛辛…  相似文献   

10.
梅雪争春     
92年11月,杭州,楼外楼水上餐厅。浙江广播电视厅厅长方文问我,有没有听说杭城“空中大战”?我说昨日刚到,还未听说,愿闻其详。他说,一个月前杭州台新开一套“西湖之声”节目,一下子把听众吸引过去,不但各电台受挤,连电视观众也锐减了。这时,立在一旁的服务员小姐情不自禁地问道:“我可以说几句吗?”“当然”。她说:“我们家过去每晚都看电视,现在不看了,连电视报也不买了。两只收音机对着‘西湖之声’,几个人轮番拨电话,想跟主持人说话哪!”小姐谈话过程中,方悄悄招呼  相似文献   

11.
杭州西湖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发生在景区里的新鲜事自然是杭州新闻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但是,近年来的西湖风景报道出现一种恋物癖式的炒作现象,媒体年复一年、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对龙井冒芽、荷叶露尖、湖面结冰  相似文献   

12.
张甜 《视听纵横》2004,(1):67-68
为配合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宣传,杭州人民广播电台从2001年开始,邀请来自杭州市友好城市政府代表团的贵宾们走进杭州电台的直播间,畅谈各自的“西湖情结、杭州印象,对西博会的评价”等,三年来共推出了九期“友城使相聚杭广”。分别有来自法国尼斯、英  相似文献   

13.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大盛,看著名美食家写的文集在这几年算是潮流,但是有位资深美女美食主播在一次采访中则提出了高人一筹的观点:“你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谁?”“袁枚,因为我最喜欢他的《随园食单》。”一时间,这个答案让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随园食单》也要被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14.
落笔不俗     
我和朋友谈论写西湖的散文时,都感到很难写,看也看了,想也想了,就是没有写出散文来,原因是找不到一个新角度,跳不出俗套子。只是一股地写西湖如何美丽,再加一点感想,写出来也不过是平淡无味的东西,则不如不写。历代文人写西湖的故事、散文和诗词,实在很多,但是,看了明末张岱写的散文《西湖七月半》,却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他选择了自己深有感受的角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趣事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西湖的山水风物为题材的《西湖民间故事》,被“四人邦”扼杀了十几年,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准备出版,不久就可与广大读者见面。杭州西湖,以它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著称于世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开拓与美化西湖的同时,也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与美丽的西湖相联系,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人民变革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8.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位人物就是一座新闻“富矿”。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其事迹经过中央媒体今年来的大量报道,如今他已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典型人物。我感到自豪的是,近几年,我作为新华日报常驻泰州的一名特派记者,一直注意对他的追踪采访,有意识地开掘这座新闻“富矿”,写了不少关于张云泉的较有影响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全家在国庆节里来到了可以与天堂媲美的杭州西湖。坐在红木小船上,我置身于这四面环山、四周为水的、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淘气的弟弟用手撩起清澈的湖水,吓得湖里的鱼儿们四处逃窜,弟弟也开心地“咯咯”直乐。半个小时后船靠岸了,我们来到了有趣的“西湖洞”,看到了贪吃的“猪八戒”,他正在给高老庄的姑娘写情书,那副憨憨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在他旁边,还有“老鼠偷油”、“龟兔赛跑”等一些栩栩如生的雕像,当妈妈告诉我,这都是工人叔叔用智慧的脑子和勤劳的双手雕刻出来的时候,我不禁佩服这些工人叔叔真厉害,刻出了这…  相似文献   

20.
<正>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举办,令人不由得第一时间想起被称为“西湖三杰”之一的杭州先贤于谦在那首著名的《观书》中所写:“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读书对人的启迪。“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是讲读书让人不寂寞。人总会有寂寞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一个人,有的时候身边明明有很多人,但是孤寂感还是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