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市场经济环境下,抢译成了中国译坛的一道“风景”。前不久有关媒体连续报道了上海某出版社抢出《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译本又旋即被新闻出版署勒令停止发行的新闻。沪版入世书之被亮红牌主要原因是该书在翻译中存在多处“硬伤”。外经贸部官员称“书中错讹多多”,并在30多页中发现了错误。他举例说。第80页“实行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进  相似文献   

2.
1987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出版,迅即在大陆引发了“昆德拉热”,由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更是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短短十几年,昆德拉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学家之一。2003年4月,上海译出版社获得授权,翻译出版昆德拉的作品,中国大陆再一次掀起阅读昆德拉的热情。媒体评论说,这是近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外国学作品脱销现象。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己。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傅雷家书》在中国知识界之所以大名鼎鼎和广泛流传,在于其字里行间既体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1908~1966年)对于孩子的亲切关怀与严谨教导,也展示了傅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而这种“人间情怀”我们在傅译的法文名著中也不难体会。除了家书之外,傅雷就是以法国文学翻译大家而名世。其实,家书纯属“妙手偶得”,翻译才是傅氏的“出色当行”,他后来选择“闭门译书”为业,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之俸禄,既可见他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也可见其“译术”之高超。而要谈论傅雷一生事业之渊源,则不可不从其留…  相似文献   

6.
在“严夷夏之大防”氛围的晚清国度里,传统士大夫把西方人鄙视为“夷”,曾国藩却颇加推崇为“师”,可谓破天荒之举。为了“师夷智”,曾打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的鲜艳旗帜,指引着国人觉醒的征途。经其努力,创建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还开创了中国留学事业之先河,为中国培养第一批专业翻译人才。大量译著问世,打破教会垄断译书局面,加快了中国报刊杂志界发展进程。西学的大量输入,为洋务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7.
“谋攻”篇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郭化若同志在《孙子今译》一书里译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译  相似文献   

8.
《随想录》五卷是巴金第二创作高峰期的巅峰之作。艺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思想界也称,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心良知的书。这部书代表了当代学最高成就,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一、英文“Logic”众所周知,现今“逻辑”一词是英语“logic”的译音。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1853-1921)在《穆勒名学》(1903译自穆勒的《逻辑体学》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但他在书的按语中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辩学启蒙》。曰探、曰辩,皆不是本学之深之相副。必求甚近,姑以名学译之,”可见严复并不主张音译“logic”,而主张意译“logic”为“名学”。不过首次把“logic”译为“名学”的人却不是严复,“名学”一词最早见于1824年(清…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汉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历史由来已久。进入明清时期,白话文小说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近世文坛上雅俗折中文体的出现。中国小说经过日本文人的翻译、介绍、效仿逐步掀起了具备趣味性、大众化的日本近世读本热潮。本文试从作品的产生时间、在文坛上的定位、创作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明清小说在日本近世读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孵化、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篇幅宏达,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记载了他对我国著名大河的源头、走向、水文、水系的考察,植物种群及其分布以及发生改变的原因,尤其是有关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比欧洲人对此类地貌的科学考察要早一百多年。《徐霞客游记》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将其翻译成英文,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取向,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状况的重要典籍。《三字经》大约于14—15世纪东传日本,成为日本人的汉学启蒙读物。随着时代以及自身文化的发展,日本人在使用此书的同时,也创编了不少对《三字经》进行改编、注释以及翻译的作品。另外,日本人也模仿《三字经》,创作出不少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新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追寻美国高等教育之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作者是《美国高等教育经典著作百种》的选注者之一。在本文中他追溯了这 10 0本著作中所反映的 2 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理想的变化 ,以及相关的激烈辩论 ;他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形势 ,因此探讨高等教育之魂不是个已经完成的任务 ,而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20.
马礼逊的《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是他来华后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英文著作。《译文集》篇幅不长但内容涉及广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翻译个案分析,揭示出译文中彰显的译者的文化身份,马礼逊在归化儒家文本,使之基督教化的同时折射出译者的传教士身份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意识形态。英国读者由《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产生的对中国的评价,除译者因素外,还显示出其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可以说译本(译者)和阐释者(读者)共同建构了当时英国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