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饱含作者经历,极具切身体验的有感之作。文章自始至终写出了一个清晰的“自我”形象,并用这个‘自我”形象强烈地彰显出‘社会主流”绝不是束缚自己心灵的所谓的潮流,人类正道上虽然拥挤,甚至处处有羁绊、险阻等,但逆“流”者无怨无悔,无畏无惧,这个主题被小作者把握得非常准确。此外,用题记开篇,结尾段还能以景衬情等,都是看点,整篇文章紧扣话题,无丝毫游离感,的确是一篇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以网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网名为例,调查409名大、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特征,结果发现:1)通过网名呈现出来的自我,较少表现为与现实生活中一致,而多为“表达理想的自我形象”、“表达另一个真实的自我”、“表达内心的真实欲求”;2)人们视互动的具体情境使用相应的网名,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该情境的特点;3)在网络空间中,男性较女性更希望通过新奇的网名来吸引网友,获得对方好感,而女性的网名较男性更多地表达和呈现其现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自古文学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可在这些作品,特别是男性作品中,缺乏极具女性自我的形象。女性当然也有自我。男性自我与女性反吸收自我,这个原理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至作家心中无处不在,理解了它,就能揭开矛盾戏剧冲突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创作的“娜拉”形象一直深入人心,该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娜拉”从依附到觉醒的心理转变过程,强调女性只有获得自我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从根本地作为“人”的意义上意识到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真正彻底地解放。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得道”CEO脱不花曾说:“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给女性的红利。”近100年以来,女性逐渐从育婴房走向职场,从闺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对于当代女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女性很难做到像男性那样轻装上阵地去闯世界,她们需要匀出更多的精力养儿育女、照顾家庭。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女性,如何让自己在负重前行中最大化地挖掘自我潜能?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直到我找到了“1+n”自我发展公式。  相似文献   

9.
从1919年春到1947年春,郭沫若断断续续地创作了近4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约有30篇属于自叙小说。这些自叙小说,虽然有的以第一人称“我”出现,有的以第三人称“他”、“爱牟”,或者其他什么名字出现,人物称谓不尽相同,但都塑造了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参照座标的“自我”形象。而且这些“自我”形象,描写得很真实、很深刻,很有生活色彩。这个“自我”形象就其思想内涵说,是多层次、多趋向、多角度的,是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