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气体.常温常压下有的可看到,有的可闻到.例如:黄绿色的氯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色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存在于空气中.我们熟悉的水蒸气就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烧开水时,水开了,从壶嘴里喷出的汽是不是水蒸气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白气”的一些问题.1.冬天,人们说话时我们看见“白气”从嘴里呼出,这是由于口中呼出的废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于气温,故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夏天为什么看不见这种“白气”呢?“白气”是否就是水蒸气呢?我们必须首…  相似文献   

3.
相同与不同     
《热现象》一章中,有些概念和现象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此,同学们应很好地进行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1.蒸发和沸腾,内涵有异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所不同的是: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同样是“白气”,来源却不同.夏天,剥去冰棒纸可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而寒冷的冬天,室外的人们口中也会呼出“白气”.这两种现象中的“白气”的生成都属于液化现象,但它们的形成有所不…  相似文献   

4.
实例一: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雾状小水珠.同学们已经知道.这是由于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眼镜片放热凝结而成的.是水蒸气液化现象.这层小水珠就像很多小透镜.杂乱无章地布满镜片.使光折射向各个方向.隔着镜片看物体.就会一片模糊.  相似文献   

5.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教《云和雾》这一课时,打破教材课程原来的编排顺序,选定在九月中旬教这节内容,因为这时气温比较高,选取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了解事物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云和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白气”现象,我启发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看见了哪些“白气”现象,有的同学回答说:烧开水时,水壶口里冒出的是“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口里呼出的是“白气”,锅里煮饭、炒菜快熟时冒出的是“白气”。…  相似文献   

7.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8.
一、对概念理解不透 例1用水壶烧水时,我们看见从壶口冒出的“白气”为水蒸汽. 剖析水蒸汽是气态,水蒸汽无色透明,是看不见的.“白气”实质上是壶内逸出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群,而非气态的水蒸汽.  相似文献   

9.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0.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11.
生活的学问     
韩璐 《辅导员》2011,(31):55
(12月19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些只有在冬天才会发生的有趣现象?比如,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结出冰花,人们为什么会从口中呼出一团团"白气"……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有趣的现象是如何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透气口罩     
冬天天气寒冷,骑自行车上学要戴上口罩、手套。我在第一次戴口罩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平时戴眼镜,由于口罩遮挡,从口中呼出的气息沿口罩上沿向外飘散,眼镜上就会出现一层层的小水珠,雾蒙蒙的看不清前面的道路。这时,撞上人或被人撞都很危险。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母婴世界》2008,(12):104-104
冬天的窗玻璃上,为什么会结冰?这是窗花。北方的冬天,户外很冷,屋子里却很暖和。人们呼出的气里是有水分的,这些水气飘到冰冷的玻璃上时,就会紧  相似文献   

15.
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但有同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常将“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将“白气”的形成误认为是汽化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本文分析三组常见的“白气”现象.  相似文献   

16.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自气”;冬天嘴里呼出的“自气”;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例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06年江西)分析早晚温差大,白天蒸发的水蒸气在晚上降温后液化成小水珠,若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小水珠就以浮尘为凝结核,浮在空中形成雾;若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18.
景君梅 《河北教育》2008,(10):45-45
1.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但这些问号往往是散乱的、模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液化》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去寻找生活中的“白气”,他们会说出很多,如水烧开后从锅边喷出大量“白气”;夏天,打开冰柜会看到一股“白气”;剥开冰棍的包装纸后也可见到冰棍像在冒“白气”;冬天,人在室外讲话时口吐“白气”等等。  相似文献   

19.
1“液化条件”的实验 将烧瓶装水加热,可看到插在瓶塞上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口会出现一大团雾状的“小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凝结而成的,这时,若让打火机的火苗靠近玻璃管口,即见不到雾状的“小水珠”,但可见到火苗向前倒去,说明管口的确有看不见的水蒸气冲出,当一移开火苗,管口又重新出现“小水珠”。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看到“白气”,如烧水时,揭开锅盖,即冒出大量的“白气”;把装有沸水的保温瓶的瓶塞揭开,瓶口便会冒出一团“白气”;冬天人呼气时,口中也会冒出一团“白气”。“白气”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是可以流动的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