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点大学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从网络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 ,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的实践 ,系统讨论了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原则和主要控制环节 ,提出了当前重点大学试办网络教育应围绕培养计划制定、课件设计与开发、学习支持与服务以及教学效果等四个主要环节来实施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赋予现代远程教育巨大优越性的同时,也造成其内在的某些先天不足。网络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展开理性思考,寻求积极措施扬长避短。展开理性思考应立足于两个基点:其一,扬网络教育之长,避网络教育之短;其二,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章对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做出具体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或克服网络教学某些不足的策略性建议:正确理解网络教学中集中面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建设好自学式的多媒体一体化教材;从管理角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育作为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支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柱。当前,网络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也遭遇以质量问题为核心的严峻挑战。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是一项长期、持续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厘清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基本的依据。面对学历继续教育在办学质量上的客观差距,如何建立全面多元的质量观,坚持提高培养质量主题,准确定位网络教育质量理念,明晰决定网络教育质量要素,落实把控网络教育质量措施,这是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成人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多媒体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成人网络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成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是基于互联网的成人网络教育的关键,对于提高成人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阐明了成人网络教育对于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成人网络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研究了解决成人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的对策,寄希望于对全面提高我国成人网络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时代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具有震撼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从网络教育的定位、质量监控、实现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教育作为教育大众化(继续教育等)的重要模式,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发展效果,阐明了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并指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具体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8.
网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问题,通过网络可以和老师随时保持联系.网络教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远程教育,它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因为它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它为所有愿意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广阔途径,为社会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让各类在职人员能够有机会选择自己所需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网络教育是普及高等教育、提升全民素质的新型教育模式,国家将网络(远程)教育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如今各国政府都十分注重发展国家远程教育,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教育基础上存在的差异,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在国际教育大势的催促之下,迫使我们要在市场培育、教育理念、技术手段、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观念更新转变等方面进行适时的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推崇社区网络教育。社区的网络环境、服务是应用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条件。社区教育需要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平台要有丰富的电子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学习支持等。开展社区网络学习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如克服社区用户的心理弱势、加强思想交往、跨越知识鸿沟、增强文化情操、实现思想意识的再社会化等等。推广社区网络教育时,要对一些不良因素进行规避,在社区推广网络化运用时,有几个要点值得思考:网络教育的开放与社区教育的区域性问题;网络学习的自主性与社区教育的社会性的协调;网络学习的目的性与技术性的协调;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拓展全面合作办学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新的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大类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其成效鲜有系统性分析。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大类培养为例,针对学生学习成效建立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模型,对比研究工科大类培养和一般工科学生学习效果。分析表明,相比一般的工科学生,平台学生学习效果更好,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平台学生学习成绩(总绩点、主干课程成绩)显著性较好;在能力方面,特别是工程设计、实践以及集成创新能力等方面增长更显著;在素养方面的优势有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等。该结果对大类培养模式的优势起到了支撑作用。最后,对大类培养的有效因素进行了讨论,其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灵活开放的专业选择策略、多元专业背景的学习氛围和管理制度是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特班总教习和校长等职。蔡元培在任特班教习时成熟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后又将其带到北大发扬光大,最后利用任交大校长一职力推教育改革,为现代交通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少年班以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就开始了特殊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教改联读班为个案,通过对教改联读班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资优学生本科学习经历的情况,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资优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3-2014年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试点研究”。本报告为其中一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翻转课堂策略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翻转课堂策略的适应性和倾向性”等问题。本研究对大学物理课的两个平行班分别施以翻转课堂教学和传统讲授教学,进而对比两个班物理测试的分数。研究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班级分数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效应量为0.68。问卷调查显示,58%的学生表示“喜欢翻转课堂互动形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从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五个维度比较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议我国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升博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力发展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组建导师指导团队;理顺博士研究生培养前期的淘汰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年度评估制度;贯通设置本硕博课程,提高博士研究生课程获得感;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促进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科差异化。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最早将发展应用科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确立为学校的社会职能并在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结合上取得卓越成效的高校当属交通大学。其重点在于最早创办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组织制度完善的研究所,且采取了以研究所为枢纽,各研究组与各学系相结合的制度。在此种制度下,科研成为连接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中介;科研成果既向教学过程转移,又向经济生产转移;形成了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扶持学校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机制对交大研究所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续建设的经验,提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坚持示范中心的后续建设与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相结合的"三结合"建设理念,保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香港公开大学与上海电视大学都是国内远程教育领域里的领头羊,从办学方式、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生源素质、网上教学等角度来看,两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莫过于为他们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了能更好地践行"两个一切"办学宗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两校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上的差异,从而总结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学习者最常用、最喜欢和最关心的功能,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改版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其他远程教育单位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metaphors of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eoliberalism in business education. The research underpinn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a shift in the language business students used in response to a critical course on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model.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 of metaphors before and after this course suggest a change in thes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toward the recognition of culturally unique and ecologically sensitive ways of conceiving environ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intervention courses can play a role in disrupting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view nature in relation to neoliberal economic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social relatio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nature and development help to inform and empower students about solutions to the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