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生命好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转了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却愈发地快起来,深刻的思索和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清平湾》等七篇作品。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将相锣鼓喧天的祭祀,那只是一个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它又不…  相似文献   

3.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4.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5.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家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9.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1.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13.
消逝的钟声     
《当代学生》2011,(7):36-37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名作被频繁提起。与他相关的纪念文字,并无太多的悲伤,他和他的读者们这些年来已经隔空约定:生命是旅程,会有终点,告别时甚至无需说再见。一如他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春末夏初,读读史铁生这位当代大家的作品,算是寄上我们浓浓的哀思吧。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的生活颇为坎坷。他20岁时双腿残疾,生活非常艰难。但他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且走上文学之路。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力,成为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本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  相似文献   

15.
说明:史铁生是曾在我的家乡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是我最敬佩的新时期作家之一。惊悉他病逝的消息后,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急就一篇《他到地坛那里去了——痛悼史铁生先生》,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愿他在通向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16.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17.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本真,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激励他好好活下去,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净化着我们那片幽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沉重的句号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走完了他人生的58个春秋。史铁生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作家,更是励志符号。他早年饱受瘫痪折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引发了多种病症,连他自己也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其中散文《我与地坛》被节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消息,2015年1月4日是史铁生诞辰64周年纪念日,在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怀念史铁生"朗诵活动和生命阳光文学社成立大会现场,上百位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克服身体的不便,或坐着轮椅,或坐着摩的,或拄着拐杖,从北京城四面赶来,以朗诵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经典作品的形式纪念这位已故作家。在京的多位作家,史铁生的生前好友和多位表演、播音艺术家朱琳等都来参加了朗诵。北京市作协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