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座并不高的小山丘,因一个人独坐其中,竞成就了这座山的高度。这座山就是敬亭山,这个人就是李白。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与友人登临紧挨宣城市城区的敬亭山,去追寻李白的仙踪,感受诗山的意境。这山真的很普通,并不高耸,没有峭峻,只是秋日的色彩让山体在深绿之外,多了一些淡黄和青紫。山不在多,有仙则名。李白到了宣城,敬亭山就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2.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及注释 ,完成 1— 3题。独坐敬亭山 ①   李 白众鸟高飞尽② ,孤云独去闲 ③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北。②飞尽 :飞光了。③独去闲 :独自去偷闲。1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在于一个   字 ,但却从   字写起。点出似乎“山”和“我”在彼此依托 ,相随作伴。2 解说诗中一二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含义。答 :                                    3 解说诗中三、四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的含义。答 :    …  相似文献   

3.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4.
上小学、中学时,我以为在我生长的地方,包括周边地区,好像没有太多的历史,没有太多的古迹,也没有出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上了芜湖师范学校后,读了不少李白的诗,视野开阔了,觉得当初的这个看法太片面了。李白在诗中曾写到家乡北边的当涂天门山、金陵(南京),南边的写到南陵和泾县桃花潭,东面写到宣城敬亭山。这些地名我早就熟悉了。李白不也是到过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吗?  相似文献   

5.
正你可能不知道文房四宝之乡宣城,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让我们早早从小学的课本里知道了这座山。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水阳江畔,是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大小山峰60座,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  相似文献   

6.
评——秋词     
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已被贬朗州.身处逆境,但诗中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感伤的情绪;相反,诗人一反历代诗人描写秋日之常调,热情地赞美了那天高云淡”的秋日。诗人以为秋日无可悲,“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不但色彩明丽,而且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奋发  相似文献   

7.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岱宗:东岳泰山的别称。在山东省中部,长约200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山上名胜古迹有三四十处。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北,山上有敬亭,相传是南齐诗人谢朓吟诗的地方。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州,七登敬亭山。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天门山:是安徽当涂东梁山(古代叫博望山)与和县西梁山的合称,两座山分别位于长江的东西两岸,就像一座天然门户,所以被称为天门山”。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相似文献   

9.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①詹锳先生据集中《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中的“百岁落半途”名及诗题,定本诗为天宝十二载(753)作,时年五十三,可从。敬亭山:在宣城北十二里处,相传为  相似文献   

1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  相似文献   

11.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12.
诗是山,沉稳;词是水,灵动;美文是流动的风景,让人沉醉。 你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呀!刘禹锡果然不同。就凭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易安笔下渗出的愁情惹得多少泪水流下?  相似文献   

13.
◎原文独坐敬亭山①○[唐]李白众鸟高飞尽②,孤云③独去闲④。相看⑤两不厌⑥,只有敬亭山。◎作者点击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旧有亭,是南朝诗人谢朓经常游玩吟诗之处,所以被后人称为敬亭山。②尽:没有了。③孤云:天上孤零零的一朵浮云。④闲:安闲,悠闲。⑤相看:相互对望。⑥厌:满足,厌倦。◎翻译曾经是成群的鸟儿们在此地尽情…  相似文献   

14.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逢雷宿芙蓉山主人①张长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辛山,在今安徽宣城。②闲,悠闲. 〔说明〕选首诗写诗人独自游山时的情趣。前两句从众鸟飞尽,孤云悠用独去来衬托独坐,后两句用拟人手法,把山人格化,说只有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戏为六绝句(选一首)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 轻薄为文晒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③。 〔注释〕①王杨卢骆,指初唐时期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指他们所写的诗文是当时自成一格的。②晒(sh己n),微笑,这里是讥笑的意思。这…  相似文献   

15.
二、无名氏诗误入作家诗集 前述诸例,殆属作家诗误入无名氏集,即在采辑无名氏诗时,因失于鉴别,往往误收作家诗入无名氏集中。反之,在采辑作家佚诗时,又往往出现误收无名氏诗的现象,即常常将无名氏诗误收进作家诗集内。此例亦不少见,尤以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以及其他类编诗的总集本或选集本中辑佚作家诗时,或有兼收后题缺名者为常见。 《全唐诗》卷七八七无名氏集三载《秋日悬清光》,又重见《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集中,题作《赋得秋日悬清光》。检《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省试”卷载此诗,题下缺  相似文献   

16.
好诗可以“吃”,历代“吃”诗的人还真有呢!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年迈时就曾把诗当“早餐”“吃”,瞧:“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他居然把王半山(王安石)的诗当成“早餐”,“吃”得津津有味呢。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的诗像一幅幅画,静静的,让人遐想。 他的诗.没有刻意求工.自然而淳朴。自然得就像青山绿水一样,线条是那么简洁;自然得像生活本身一样,色彩是那么柔和。然而在自然之中.我们体味到了他的清新淡远,他的温馨幸福。  相似文献   

18.
彭跃为 《现代语文》2014,(10):52-53
山黛似眉,水横如睛。山之秀美,水之灵动成为江南特有景致,而在人杰地灵的宣城更尽显无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敬亭山正是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之下而闻名遐迩,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春日登敬亭山绝顶》也同样值得我们把玩咀嚼。  相似文献   

19.
读了赵西林先生(去年出版)的《魂牵梦萦集》,觉得这本诗词集有如下三个特点;这里粗略地说一说,欠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具有比较鲜明的独创性艺术是一种创造,写诗是一种创造性的劳作,以独创为贵.《魂牵梦萦集》中的好些诗都有一定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集中的《山川造型启示录》体现得更为突出.这部分共十首七绝,都是写山川自然风光的.历代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出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后两句就是哲理的升华.第二类是以自然景物写人事,寄托情感.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诗就是诗人咏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遭遇和孤独苦闷心情的.第三类是描绘一幅自然美的图画,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感受,里边的社会内容比较稀薄,甚至没有.如李白的名篇《题庐山香炉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边没有多少社会生活内容,集中传达的是李白对瀑布很独特的审美体验.《魂牵梦萦集》中的这组七绝跳出了传统的描写山川景物的以上三种写法,它把山脉、瀑布、溶洞、山泉、悬岩、平原等都看成是一种人格、一种人的精神品  相似文献   

20.
秋词     
自古逢秋志衷零我言秋日胜春朝。暗空一鹤湘卜云上,便引诗请到碧霄。 自古以来,每到秋日人们就悲叹它的寂寞荒凉,我御认为金色的秋天胜过明媚的春天。秋日,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冲天而起,展翅飞翔,便把我浓浓的诗情带到了高远的蓝天。 这首《秋词》,以轻快激扬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胜过春天的秋日图,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奋力向上的精神。秋词@刘禹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