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题: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你认为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并说明你的理由。我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通过他们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高度统一而且十分肯定,他们认为《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就是于勒。"对呀!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错了。"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文章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  相似文献   

2.
佛钟长鸣     
结构范本之三:双线交织结构双线交织结构,就是在结构文章时用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材料主题的一种方法。这种结构叙述者一般为两个,分别以自己的视角来结构主题。  相似文献   

3.
再读于勒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时候,一般通过研究菲利普夫妇的行为表现来探求文章的主题。其实,这篇文章也可以经由另一角度来解读,那就是通过对着墨不多又时隐时现的于勒来挖掘主题,这就是我在本文中要解决的问题,即:于勒到底是怎样的人,他的生活经历怎样,是什么造成他的悲剧命运等。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其"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思想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符合主流的。但如果再琢磨琢磨本文尤其是文章的标题,似乎常规的教学中忽略了另一个关键词——"我"。在文中,"我"是若瑟夫,是于勒的侄子,这是最直观的认识。需要思考的是:在文中作为若瑟夫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文章标题中的"我"是想表达作为莫泊桑的"我"的什么样的内心?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7.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9.
逆向思维就是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将这一方法用于作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利欲熏心,满身铜臭,他们像躲瘟神似的避开于勒。我故意出了个作文题《于勤终于回家了》,让学生去练习。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一些好文章。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数年后,于勒又遇上发财机会,他腰缠万贯,荣归故里。菲利普夫妇岂敢相认?眼前这位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商人,使他们诚惶诚恐,五体投地。当弄明白果真是于勒,并见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后,夫妇俩像变色…  相似文献   

10.
两条线索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两拨悬念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  相似文献   

11.
于勒简历表     
我认为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只要把握好于勒的简历表,便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便捷地掌握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特点。首先我要求同学们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填写于勒简历表:接着围绕这张表,根据于勒三个时期经济状况的不同,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从而揭...  相似文献   

12.
本刊第五期特别关注栏目刊登了一组主题为该打破教师·铁饭碗’吗?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致电或写信给编辑部,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下文即是选取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文幸。  相似文献   

13.
读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一定会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留有深刻的印象。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直接或间接的称呼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当于勒糟蹋挥霍家产时,他们斥之“坏蛋”“流氓”“无赖”;而当听说于勒在外发了横财时,他们又称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称呼他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可最后当发现于勒已经变成穷光蛋时,他们立刻又咒之“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总  相似文献   

14.
结构范本之四:对话对话结构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先设置一个场景,然后把不同的人物通过时空转换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若要说到船长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这个卖牡蛎的”出现在菲利普的视线中时,菲利普是多么地不愿意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他叫妻子克拉丽去看看,而她看过之后立刻作出了“我想就是他”的判断。她跟丈夫一样地也不情愿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于是又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打听。船长回答说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毫无疑问,船长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证人证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简述了双线并进教学模式,然后阐述了双线并进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路径,包括画感意蕴双线并进,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表达双线并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创作诵读双线并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一、借一双慧眼识线索文章反映生活,要表达的内容难免像生活一样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一篇文章一定是围绕某个主题而写的,这个主题就是文章的主线,也叫文章的明线。可由于一个主题往往要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有时为了说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在主线之外还会有另外的一条或几条线索,我们常称之为暗线。  相似文献   

18.
使用形象的图表揭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应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这里介绍五篇小说的图解法板书设计,希望引起老师们研究的兴趣。一、《我的叔叔于勒》——运转式结构【设计说明】《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归来前后,穷富际遇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主线,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两个部分,从盼于勒,到见于勒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时人们意念中的于勒是富翁。从见于勒(小说高潮)到躲于勒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时见到的是水手乞丐于勒,以见于勒为高潮,把于勒的形象做了对比,更把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势利小人先后不同的态度做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在富翁于勒一边画出一枚金钱式的太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突出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我解读】 一、小中见大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取材于家庭生活。主要讲述菲利普夫妇和“我”的叔叔于勒由于遗产分割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不断变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张富  李晶 《初中生》2010,(3):54-57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当A事物向B事物发展或甲与乙的联系快要中断的时候,恰巧出现了另一媒介将A和B或甲与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事物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种写作方法。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