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鲁迅精神及其载体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文化能力、文学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语文教学价值,需要借助能够充分体现鲁迅作品的语文特征和现实生长价值的课堂教学平台实现。既要指导学生把握鲁迅作品的基本特征,引发学生广泛涉猎的兴趣,还要为能够自主、独立的阅读鲁迅作品奠定基础。基于此,在实践中根据中学生接受的程度,确立了学习文化观、体会文学味、欣赏语言力三个教学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不朽,是因为他的巨人文化特质的存在。本文论述了鲁迅的巨人文化特质生成和逐渐增强的过程,并揭示了这种特质与世纪之交鲁迅研究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鲁迅的巨人文化特质虽然与他的克里斯玛禀赋密切相关,但终究是由社会赋予的,是在“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个阶段不断生成和逐渐增强起来的,它影响着世纪之交的鲁迅研究,世纪之交的鲁迅研究以普及、出现大家、形成流派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6.
未名社是在鲁迅领导下的一个以苏俄文化接受为主的小社团。从本原上说,未名社具有文学群体聚合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的社会接受生态两个方面。未名社的文化结构具有共时性特征。未名社具有共同的苏俄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所形成的群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试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事物认知观等方面探讨英汉习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鲁迅精神及其载体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文化能力、文学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语文教学价值,需要借助能够充分体现鲁迅作品的语文特征和现实生长价值的课堂教学平台实现.既要指导学生把握鲁迅作品的基本特征,引发学生广泛涉猎的兴趣,还要为能够自主、独立的阅读鲁迅作品莫定基础.基于此,在实践中根据中学生接受的程度,确立了学习丈化观、体会文学味、欣赏语言力三个教学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沈文  张纯 《考试周刊》2015,(43):25-26
从哲学理念、民族特征和审美意境等角度阐述太极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太极拳文本的英译对太极拳传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论翻译观出发,指出翻译太极拳文本应明确译者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要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既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相似文献   

14.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 ,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文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文化浸渍而蕴含西方文化质素 ,鲁迅接受了日本文学 ,又通过近现代日本文学而接受了西方文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 ,鲁迅更接近俄罗斯文学而与日本文学相远。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15.
从外型上把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进行价值评判很难。但是,只要细心品味一下两位大家的优秀作品,便会得到一种感悟:在对待原始的传统文化上,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迥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不同文化观念,认识这种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作品的精神特质。鲁迅、沈从文小说文化观念的差异文化观念应该是作家对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接受、认同、整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历史和现实的指导作用。鲁迅和沈从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除受其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影响外,还与重道德教化的儒家诗学观、重诗艺探讨的诗国文化、尚名人评价的接受心理和重宗派地域的民族文化观念等文化语境相关联。各种文化语境为传播接受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又反过来拓展和深化了种种文化语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了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鲁迅和柳宗元接受佛教影响的过程经历,诠释二人对佛学的判断,辨析其思想的异同。认为二人尽管对佛教的评价角度不同,评价程度有别,但他们都推崇、钟爱佛文化,同样具有研究佛学而不信佛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