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干线式"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代性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干线式"方法是运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以及教材建设中,已显示出了优势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F1ash动画制作"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着实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单片机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积成 《家长》2021,(1):129-130
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升级,化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青睐.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以引导启发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能力、方法的获得与培养,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旨在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必须教会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要教会学生"体验学习",就必须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造性的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课程资源,让"体验学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创新地进入课堂.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数据库系统概论”这一以理论为主课程 ,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是广大同行一直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认为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教学方法形象化 ,并与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紧密结合 ,是改善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掌握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法学课程教学活动中适当地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学理论知识,掌握分析法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法学课程任课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没有了课程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办公室事务管理"作为高职文秘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日常办公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一个教学任务为例,探索"办公室事务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职业高中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课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阐述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点,分析总结出"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教学实施流程.笔者通过在"汽车电气"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