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次,讲授完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走出课堂,就有同事不解地问我:“……为何要把文章作者和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教学环节的后段?”我说:“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太程式化的,尤其是散文教学。教学这样一篇美文,我第一要做的是先把学生引领到‘故都的秋’那美的意境中去,只有从‘最美’处切入,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调动思维,更充分地感知文章,然后再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作相机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本课的重点:一是领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达技巧;二是体会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难点是领悟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的合理性。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作者采用逐层推进的六步点拨教学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6.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写到 :“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摅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胜。尚缺其一 ,不足以言文学。”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并把“也与境浑”的作品 ,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上乘。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正具有这种特点。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将近十年的异国生活 ,使郁达夫同许多留学或侨居国外的中国人一样 ,受过种种歧视与屈辱 ,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增强了他的忧郁感伤的思想性格 ,这种性格在《故都的秋》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1930…  相似文献   

7.
王闽红 《现代语文》2006,(11):24-25
《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质皆美的散名篇。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秩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郁达夫的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其鸱。  相似文献   

8.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9.
曹津源 《学语文》2003,(6):14-1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 ,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 ,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吟诵这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必须通过鉴赏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 ,捕捉、感悟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进入作者精心敷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说 ,这样的心灵投影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 ,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 ,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师:(导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70多年前的著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相似文献   

12.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圈]《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名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据此,教学时瞄准一个视角——审丑。剖析三个层面——演丑、审丑、画丑,探讨作是如何将生活丑化成艺术美,从而激发学习喜剧作品的兴趣。掌握鉴赏喜剧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方面获得发展。体现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积累和文本的阅读鉴赏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体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鉴赏审美能力、领悟创新能力为突…  相似文献   

15.
于红 《甘肃教育》2013,(23):65-6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16.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17.
黄卫华 《现代语文》2013,(11):75-7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何堪称写秋的经典散文?像这样具有深邃意境的文本,我们该如何品读鉴赏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文本的独特构思与意境。  相似文献   

18.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审定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学会用“审·定·对·解”四步走的方法去解答,收到了良好效果。“审”就是审题。遇到一道题目,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搞清题目的事件、情节、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审题可按“读”(读题)、“画”(画记重点)、“抽”(去掉枝叶,抽取主干)、“讲”(讲题目实质,讲已知什么条件,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问题)的步骤进行。“定”就是确定单位[1]。一个含分率的应用题,都含有一个单位[1]的量。用分析的办法,寻找、确定题目数据里的单位[1],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我们让学生定单位[1]的办法,是根据与分率有关的关键词语去分析、确定。例如: “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了多少块砖?”题中“盖房用去3/5”是什么意思?用去了谁的3/5呢?抓住与分率3/5有关的这一关键词语去分析,很快就可以确定出砖的总数“40000块”,是单位[1]  相似文献   

20.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