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数量上有相应的规定外,还推荐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解与实施》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小品……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其间难免鱼龙混杂。小学高年段孩子处于青春前期,他们开始有了性的萌动和对异性的好奇,~些不良出版物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因此,书目的选择尤显重要。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担负引路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以优秀的传统化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为视角,阐述了传统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认为传统的爱国精神、仁爱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刚健有为的精神等传统化的精华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采取净化化环境、创造成才的氛围、赋予尊统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建立健全的化制度等措施,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化,激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言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言教学作为传承中国传统化精神的主要方法,就必当以中国传统化为本位。言教学依据既定的本,而言篇章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化情境,其本原初意义必与传统化具有紧密的关联,只有站在化本位的立场,才能弄清其本原初意义;而且,只有遵循历史的客观性,从言篇章的原初本意义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然而,那些基于现代种种既定观念所作的“思想内容”或“思想感情”分析,由于离开了具体的历史化情境与传统化本位,必然偏离甚至歪曲其本原初意义而走向随意的主观发挥和武断批评;同时,以“工具性”为主要导向,以字词句的解释、翻译、练习为唯一目标,则又必定限于琐屑而遗落篇章大义而无法进入与之相连的化情境,不能达到深层的体验、感悟和精神的陶冶。事实上,过度强调政治倾向性和基础工具性都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言本的历史真实,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在《化学大义》中曾说:“一切问题,由化问题生;一切问题,由化问题解。”此说是否准确姑且不论,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化热”,学界对思想化的研讨蔚为热潮,在开拓全新研究视角,深化对传统化反思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未来中华化建构的思考。一个可喜的成果就是中国化典籍以及相关研究论的出版或重印,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明、现代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感悟周公     
谢卫星 《现代语文》2006,(7):125-125
我是周公庙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多年。近几年来,由于传统化研究的升温,人们对古代优秀化资源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曲阜是国务院1964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化名城之一,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物。但是,周公庙无论在规模还是知名度上,都不能和曲阜孔庙相比,可是,每年仍有那么多的游客来此祭拜周公,找寻中国礼乐化的流风遗蕴。这自然与周公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俭出身于琅铘王氏家族,其《七志》是我国首部私人编撰的书目。《七志》以著录当代典籍为主。收录了前代书目漏收及后代新出之书,新增《图谱志》及佛、道两录,扩大了书目的著录范围。王俭在《七志》中首创传录体的书目体例,并对东晋以来相沿成习的书目分类体系进行变更,使之更符合当时官私藏书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对后世目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维青,高毅清合的《中国化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化知识,研讨中华明发展规律的学术论。本书作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当代化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对中国化的精华部分作出了客观的阐释和科学的评价。此书内容宏富,体大思精,既充满学理,又饶有趣味,对于人们研究人科学学术和学习史哲美知识都具有很大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论《家》的家族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根植于血缘关系,家族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与发展。本从物态化层、制度化层、精神化层三方面来具体剖析巴金《家》的家族化价值。《家》展示给读的是一幅20世纪初的家庭生活画卷,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新旧化的冲突如何在家庭中演绎来把握传统化之家族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明史上,传统美德无论对哪个国家都是很有价值的,每一次明的发展都是与传统化碰撞的结果。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西方每一次伟大时代的出现都是重新接触和研究古代化的结果。当古代化被遗忘时,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野蛮,就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就会毫无方向地飘荡,这也就是我们失去古代化之后的景象。”然而近百年来,东西方都有忽视传统美德教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第二,“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对经典阅读的挑战。 随着大众化的迅速兴起,新的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反映在阅读领域。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传统、高雅、严肃、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比如。现在各种明星自传和影视小说的流行,恰恰就是读从经典阅读往流行阅读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图书给予读的,不再是深沉的思考,更多是一种休闲化消费。传统纯学作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取而代之是记录流行化的时尚图书。这是整个化现状造成的,说的危言耸听点儿,今后我们的读面临的很可能将是一个纯学荒芜、经典沦陷的时代。而且这种趋势也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倾向。  相似文献   

12.
清人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但在引书内容上有所选择,该书以其简明扼要的文字注疏《庄子》文本而赢得了广大读者.通过对《庄子集解》引用文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王先谦在引书倾向、引书方式和引书目的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独有的风格,这与他一生专注的治学内容及侧重点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是一部指导我们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一部启示我们如何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当代形态文艺理论的书.  相似文献   

15.
提起《庄子》,人们脑海常跳出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甚难理解的一部书!”说它难理解,并非只是文字不好懂,而是即便字面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仍然难以捕捉到它的思想真谛。也因此,历代研究《庄子》的人络绎不绝,研究内容涉及到文献整理与注疏、文本考释、文章学解读、哲理阐释,以及美学、文学、神话学、语言学、意象学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有关《庄子》学术史、后人读《庄》成果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管理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典籍分类法的主流,古籍规范化的管理给我们后人阅读书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研究唐朝前的图书分类的继承发展定型以及对后朝的图书分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各时代学术的盛衰。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涵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的化观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点和时代意义,对于整合和建设当代新型的中国行政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传统化与现代化的激烈的碰撞,深刻地反映在中国行政化的发展中,行政化同行政体系的协调与否关系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应以江泽民的化观为指南,加速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行政化。  相似文献   

19.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包括标点在内,仅仅2万多字,这部篇幅不大的典籍却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但是,我们现在思考《论语》的读法似乎并不合乎时宜,因为在有些人那里,有没有必要去读《论语》还未可知.而我们认为,《论语》该不该用力去读,本来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只是今天的人们,包括在古代也算是"士人"的一些学者(有的还是人文学者),他们的回答未必就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