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介绍和研究鲁迅时常引用的一句鲁迅名言。长期以来,总是从正面作单一的理解,没作辩证理解。“哀其不幸”是正确的,而“怒其不争”却不能简单看待,它有不当之处:就“奴隶”而言,他们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精神毒害,身为奴隶而不自知,他们不知人生需要“争”,也不知“争”什么,更谈不上如何“争”,既然这样,何以“怒” ?因此,以一个觉醒者的标准要求“奴隶”,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对待:既肯定其进步性又指出其不足,这样有利于后学者正确体会这句名言,也有利于后学者深刻领会鲁迅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颜色词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是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怒苏语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怒苏语颜色词的结构特征、造词理据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三国人物易怒,“怒”是书中人物最主要的情绪表现之一。三国人物发怒,因人而异,且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诱因、表现及后果。对“怒”的描写,是三国人物塑造艺术与情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怒”的反复出现,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对“怒’’的叙写与阐释。体现了三国人物的血性与豪气,渲染出小说尊崇英雄、慷慨阳刚的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放任自流,读读了事;或面面俱到,流于肤浅。这样处理往往费时不少,效率不高,难免留下遗憾。如何长文短教,且教得深入?如何利用自读课,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呢?关键在于选好切入点和兴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取得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是树,语文教学是植树,作文教学是育花孕果。”长期以来,语文课的教学与作文教学常常处于脱节或半脱节状态,读就专读,写就专写,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给语文教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笔者在教读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作两种不同方法、不同目标指归的比较尝试。课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  相似文献   

7.
窦莎莎 《文教资料》2011,(13):16-17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创作意图、语言风格、叙事艺术等方面比较中国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日本江户读本小说《江口侠妓愤薄情怒沉珠宝》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修辞的角度找出“怒”范畴词列,分析“怒”范畴词列的身体隐喻机制,日常经验形成“怒”的意象图式,进而投射具体域结构,通过隐喻形成抽象概念。“怒”的意象图式和身体隐喻的奉质,成为“怒”范畴的认知纵向和横向上的最佳点。“怒”的意义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通过对身体隐喻构筑“怒”范畴词列的描写,进一步探讨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便是杜十娘的生活愿望。她是人生苦难的化身,生活在烟花之巷,失去了正常女子追求幸福的权利。因而她的愿望就是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憧憬美好的未来,追求“生死无憾”的爱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她“久有从良之志”,与李甲“情投意合”,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于离开妓院,跳出火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时 ,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一、初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听读 ,感知情感。学习课文前 ,安排学生看课文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演示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 ,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听力。2 自读 ,感知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 ,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由读前 ,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 ,仔细读课文 ,不丢字 ,不加字 ,难读的字、词、句画…  相似文献   

12.
朱超源 《广西教育》2011,(34):51-51
一、创设自主空间。培养感知能力 (一)学会阅读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常常采用“四读法”,即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品味,四读升华。首先,注重读的深度。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获得快乐,学会自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读”的实施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读”是深入文本、整体感知、语言积累、情感熏陶的有效方法。跳出题海,重视“读”,语文教学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1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结尾(高中课已删)作谓“后人评论此事,独谓十娘千古女侠”。“有诗叹云:‘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好一个“单单情字费人参”,然而,作品所描摹的“人情世态之歧”,又怎一个情字了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读、问、悟”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一、在“读”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读”可以分为课前“读”,课上“读”,课后“读”,尤以课前“读”至为重要。所谓课前“读”,即为预习性自读。预习性自读中,学生要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感知。通常做到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释);初步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让学生感动的语句;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创作作品的背景,提出问题。课上“读”就是教学中要做展示课题引导读,根据兴趣自由读,检查效果汇报读。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相似文献   

17.
怒了     
今天特别生气,学校的张书记让我们在中午12点参加优秀团员和团干部的竞选,这个或许大家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是我们学校中午11点45才放学!  相似文献   

18.
“读”的活动,是通过目视口诵来感知文字材料并理解其意义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为了提高课堂上“读”的功效,体现“读”的魅力,在各种各样的读法中,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和“读”的具体目的,科学地安排指导学生选用某一种“读”法。对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根据文字材料的特点选用“读”法  相似文献   

19.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情感很强的学科,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破译”,方能感知理解,而学生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读”是语文课的主要特色。宋代大文豪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