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女性坚守贞节既有投入成本,即代价,又有一定的收益。其代价可分为个人代价、家庭代价和社会代价三类;其收益亦可分为个人收益、家庭收益和社会收益三类。通过对比,结论为古代女性坚守贞节在封建时代之“净利润”为“负利润”,没有最终受益者;在新时代之“净利润”为“正利润”,其受益者主要是男人,女人也受益,但基本无害。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这种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善利万物”追求天下百姓之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主张,正是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肯定和鼓励的。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并在推行与发展职业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及其意义黄炎培在1917年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年经中华职业教育社公订:“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当今教育界和理论界议论纷纷的“热”点。建国以来,我们曾经规定“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服从于阶级斗争为纲”。近来又提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则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素质。最近,中华职业教育社在章程中开宗明义地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它所宣告的这个职业教育的目的正确吗?我们知道,这还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等在72年前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山乡巨变》中,“劳动”之理和“革命”之理对张桂贞的个人之“情”呈现出压抑态势,而对盛佳秀的个人之“情”则呈现出高扬倾向。周立波游弋于现代抒情和传统叙事之间,凸显了一个文学本土化探索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彰显校训精神的本质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校训?据《辞海》诠释,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辞海》关于“校训”的诠释,告诉了我们有关“校训”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1.
周滢 《学苑教育》2012,(17):12-13
经过思索和实践,个人觉得,老师需具备“三心”:“父母之心”、“孩子之心”、“精神导师之心”;并要分别站在父母、孩子自身和精神导师的立场对待孩子。教师还需具备“二意”,即“严”与“爱”。  相似文献   

12.
因材施教本是指针对学习者个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材“指的是学习者个人的资质。但在本文中,因“材”施教之“材”指的是“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15.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是心下之身,心与身是统一的,个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一般看法为,中国文化里“独立自主人格”缺失,这失之片面。中国文化是试图在社会关系网络里规定个人与家庭的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以个人为基点“推己及人”,推及社会。所以强调立己必须立人,己达而达人。  相似文献   

17.
序言中华(?)业教育社由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创立,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以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数十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作出贡献,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华,发生“九一八”事变,本社活动从此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利害”课本注释为“指个人的安危”,这是有悖原意的。人死万事休,还谈何个人安危呢?实际上,文天样之所以“欲求死”,正是出于个人利害方面的考虑,觉得死比生好。据我看来,这里“利害”当指“国家的安危”。因为文天样出使元营的目的本是“以口舌动”元,“求救国之策”,但由于叛臣作梗,不仅救国不能,自己回去也无望了,这样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一死了之。至于国事如何收拾,则不愿顾及了。这无疑是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辞,他后来的“隐忍以行”的行动已作出了  相似文献   

20.
“躺平”心态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焦虑无助的情绪反应,“躺平”现象的蔓延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并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心态。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彷徨”、家庭“越位”、学校“缺位”和社会“错位”等矛盾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这折射出大学生成长难以言喻之伤、成长难以跨越之沟、教育难以回避之忧和发展难以承受之重的困境。全员育人应遵循“个人明心立志、家庭和谐育人、学校高质量教育、社会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协同育人的机制,树立远大人生目标,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