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2.
报章上有文说,刘半农于1923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这是不确切的。“她”字确实是刘半农首创,但是,第一次出现在他1920年写的一首诗中。刘半农原名复,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谢世。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  相似文献   

3.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  相似文献   

4.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是不够用的,提出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当时胡适主张用“那个女人”,周作人主张用“伊”代替,辩论结果,“她”字终于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  相似文献   

6.
刘半农对“五四诗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还是他依据江阴最普通的“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了一整本民歌体新诗《瓦釜集》。沈从文在《论刘半农的<扬鞭集>》一文中,对他这一创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刘半农诗作中最美的篇什。话是这么说的:“为中国十年来新文学作了最好的试验,是他用江阴方言,写那种方言山歌。用并不普遍的组织,唱那为一切成人所能领会的山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刘半农写《瓦  相似文献   

7.
刘半农造字     
20世纪初,白话文兴起,再加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逐渐频繁起来。可在当时,凡是第三人称统统都用一个"他"字,所以语言表达极为不便。诗人刘半农便灵机一动,萌生了造一个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想法。1918年,刘半农把这个设想告诉了周作人。周作人听了也很兴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天地》1998年第1期上,有董玉玲、王秀芹老师的《你知道“她”字的来历吗?》一文,有语“无疑,‘她’字的产生,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现在的人大都不知道这‘她’的历史竟然这么短。至于刘半农先生,就更鲜为人知了”,笔者很同意这样的说法。至于有语“1920年9月,刘半农在美国留学时曾写过一  相似文献   

9.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依,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江苏江阴人。在“五·四”时代,鲁迅称他为《新青年》里的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1912年初春,他来到上海,以译著维持生活,曾在上海实业中学和中华铁路学  相似文献   

10.
以《新青年》的创办、发展和影响为主线,通过铺陈若干历史细节,如袁世凯祭孑L,《青年》杂志封面,钱玄同、刘半农演双簧戏,刘半农改名,毛泽东、蒋介石阅读《新青年》,北大首开女禁等,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进而体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12.
《月夜》是沈尹默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2017年被收入部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回望百年诗坛,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正式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共九首诗作,作为新诗草创期的第一批实验之作,迎接它们的是反对派的激烈言论与新诗人的热切响应,但无论如何,随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的新诗见诸报端、传播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刘半农文集     
刘半农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中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相似文献   

14.
刘半农是我国新诗发展期的功臣。他一手抓创作,一手抓理论。新诗从一九一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夕,一般称为白话诗。刘半农是最早整理白话诗的人,他选的《初期白话诗稿》,宣布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流派的出现。当兹半农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特发表大陆和台湾几位著名学者诗人们的纪念文字,以示对先驱者的缅怀。  相似文献   

15.
最近 ,文汇报有一则醒目的标题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校长潘云鹤认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于是 ,我遐想多多 ,想东想西 ,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空前繁荣的盛况 ,想到了首创用“她”、用“漫画” ,用“幽默”三词的中国文坛的三位文学大师。首创用“她”字的是文学大师刘半农。据文史资料 :刘半农原本在上海写鸳鸯蝴蝶小说 ,1 91 6年 ,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 ,聘他为文科教授 ,从此 ,他也成了文学革命的大将。他的《我的文学改良观》发表于 1 91 7年 5月的《新青年》上 ,虽然稍迟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  相似文献   

16.
王文 《云南教育》2008,(12):11-12
一、夏丐尊是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缓的教育》。他原名夏铸,为什么要改名为“夏丐尊”呢? 二、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成了广为传唱的经典情歌。他名复,初字“半依”,后改为“半农”。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吗?  相似文献   

17.
蔡志红 《课外阅读》2010,(12):187-188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的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诗歌部分有刘半农诗歌《小农家的暮》,选录了刘半农诗歌《小农家的暮》。诗中白描了暮霭渐浓,农家生活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四年刘半农先生病故后,鲁迅先生写了篇文章《忆刘半农君》纪念他。鲁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话说得是很深刻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恨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每读这段话,总想起我们很多年来,对胡适的评价是不公平的,我们也犯过把胡适“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的错误。诚然,刘半农和胡适是有不同之处的。刘半农在  相似文献   

19.
肖车 《现代语文》2004,(4):47-47
1914年,白活倡导刘半农善写打油诗,曾署名“桐花芝豆馆主”:有人问他,这个笔名怎么这样怪?刘半农笑答:“桐子、花生、芝麻、大豆,皆打油原料也。”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有13份试卷涉及到了对作品篇章结构分析概括的考查,而最为典型的试题当属湖南卷的第21题,要求学生能就鲁迅的《忆刘半农》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更引起了大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下面就以2007年高考试题为例,简析六种常见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