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儒家有“笃学,笃思,笃行”的名言,这句话阐述了学习、思考、实践是人进步的三个环节,同时也认为实践中的进步才是目的。我认为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也在于乐学笃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将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对教师而言,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问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面对天真的孩童,我真切的感受到——“问”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韩贝贝 《新疆教育》2012,(7):123-124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气氛,但长时间应用,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视觉疲劳、听觉疲劳等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我认为语文课堂更需要“静”的充实,它能让语文课堂细腻而深远。  相似文献   

4.
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就是让课堂有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其实,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14,(11):40-42
今岁初春,“翻转课堂”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无数中小学教育同仁.时至今日,岁已入深秋,但“翻转课堂”给中小学课堂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却从未减弱,反而愈加强烈.事实上,对于“翻转课堂”,它是否能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是否能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大家仍然莫衷一是.赞誉而尝试、探索者有之,疑虑而反对者亦有之,但更多的属于中间派,静而观之.赞誉者认为,“翻转课堂”更加深入地践行着“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自学、预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如上海的朱震国老师在教授《白色方糖》一课时,当有学生提出问题:“(老人)‘不愿意去’就说明女儿很想他去,他能喝咖啡就说明能去美国.他为什么不去呢?”其他学生回答“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人生地不熟”时.朱老师追问道:“如果是你,你现在也能喝咖啡.不会英语.也不认识周围那么多的人,你会去吗?”学生若有所悟地答道:“他喝咖啡就是思恋美国的女儿。”  相似文献   

7.
人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得以发展的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进思维的发展。复式教学是通过“动”“静”交替教学来完成同室多级多学科任务的 ,所以它具有时间少 ,任务重的特点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我们精心设计“动”“静”教学 ,使“动”“静”皆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条件。现以宝剑山复式实验点为例 ,谈谈复式班学生课堂中的创新思维活动。一、“静”时自学 ,“内储”展示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注意掌握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动与静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课堂上科学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老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静”,喜欢一根针摔在地上都能听得见的纪律。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孤芳自赏滔滔不绝地讲上四十几分钟,自认为教学效果好,结果会怎样呢?死气沉沉的课堂可能会有不少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想分心。 而又有些同志片面地强调课堂气氛要充分活跃,认为越热烈越好,课堂上自始至终提问题,讨论不断,或举手回答声、或讨论声此起彼伏,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一个竞赛场面,实际上这也是不科学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既不是对教案机械的照本宣科,也不是硬要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摆花架子。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渗透教材内容,开拓学生思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目前理论和实践层面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生成性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辨证地来看,生成其实意味着“充分的预设”,而不是想当然的“去预设”,而充分的预设更有量的限定,也有质的规约。  相似文献   

10.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们发现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效益并不高。究其原因,这样的课堂与“静”太远。“宁静方能致远”。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在静思默想的场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应该成为我们率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的确,有效的课堂导人,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个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音乐教学中,课堂导入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语言设计的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导入语言的艺术性。在设计课堂导入语言时应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有针对性;导入要有新颖性、趣味性,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去想象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语言设计方法多种…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中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教师,缺乏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教师。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能”,要比仅仅知道自己有多“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以及课堂常规还没养成,在口算练习中常常出现错误。口算速度参差不齐,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本人认为一切从“静”开始。古人云“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在口算练习课中,我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通过“静算”“静悟”和“静改”一系列的“静养”,提升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抓好课堂常规教育,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 :“人的本质特点在于能受教育并发展智能 ,且人的发展了的智能有能动性 ;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即智力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 ,即注意、情感、动机、意志来支配的 ,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这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的智能心理结构说” ,它强调了学生主体的智能的可发展性和能动性。“自主探索”学习就是以这样的学习心理理论为依据 ,建构“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评价分析———强化练习”的自主探索课堂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三思政复习是课程知识的再学习,出发点在于课程考点,解决学生困惑,指向考试评价,提升学生应考能力。由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精讲、按计划推进复习的样态,打造让学生说起来、想起来、展起来、议起来、拢起来的“以学为主”课堂。当教师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术”时,学生在课堂上能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心中茫然”向“厚积在课堂”“提升在课堂”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8.
心路博客     
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是让学生学多少,而是让学生学多好。生活累了,人还偷闲呢,课堂40分钟都在动,学生能不累吗?音乐是需要声音入耳,然后去细细品味的东西。给学生多一些安静,多一些闭目享闲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绪随美妙经典的乐声渐行渐远……不可以吗?哪怕5分钟也好。听,远比唱和说要重要,因为,听者为王。人静了才能思考,音乐艺术也应该是这样。社会浮躁,但音乐课堂,不该再浮躁了,  相似文献   

19.
《好同学》2002,(6)
有一个关于四个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是:“每个人”、“有的人”、“没有人”、“任何人”。有那么一件重要的事必须去做,每个人都认为有的人“会去做”。任何人都能去做,可没有人去做。有的人就生气了。因为这是关系每个人的事,可没有人认识到每个人应该去做它。最后,故事结束在没有人去做任何人能做的事,于是每个人大骂有的人! 嘉宾编辑/胡姣粉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