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玲 《同学少年》2011,(2):F0002-F000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的名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相似文献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的水之所以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阅读教学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有问题不断地生成,问题是阅读教学之"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把阅读文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  相似文献   

3.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是如此设问的: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并提炼有价值的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景喻理的名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重视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言虽简单,  相似文献   

5.
    
水,无色、无味、清澈,是生命之源. 李白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天水.天水孕育了中华民族. 我赞美天水.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断输入活水.一切事物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6.
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为什么会有如此清澈的水流,就是因为源头流动着的水不断涌来.数学课堂也像这清渠,若想保有生气,不死气沉沉,就必须要有这种师生动态化的参与.所谓以动制静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不是静止的,知识的充盈使之活灵活现,再加之教师动态化的教学,学生动态化的介入,数学课堂就更如活水般涓涌了.  相似文献   

7.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8.
姜卉 《吉林教育》2004,(6):38-3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形象地写出了做学问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只有源头活水,才能涌流清澈。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流进学生的心田,我以激活课堂,开发想象力,丰富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为目标,以求新求活为  相似文献   

9.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意思是:问水塘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诗人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即: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书本中不断汲取新的养料,才能保持知识容量的不断更新,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徐进兰 《教书育人》2013,(14):66-67
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为什么会有如此清澈的水流,就是因为源头流动着的水不断涌来。数学课堂也像这清渠,若想保有生气,不死气沉沉,就必须要有这种师生动态化的参与。所谓以动制静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不是静止的,知识的充盈使之活灵活现,再加之教师动态化的教学,学生动态化的介入,数学课堂就更如活水般涓涌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奔腾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庸置疑,古典文学或者说文言文便是这条宽广清澈明亮江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除有合理的结构、流畅的语言外,丰富而鲜活的素材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朱熹有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之渠能否清澈丰盈,长流不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有没有源头活水.那么写作的源头活水哪里来呢?  相似文献   

14.
要谈如何学好语文,我认为还需借用宋代大学者朱熹赞美读书时的那句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里作者自问自答:这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  相似文献   

15.
<正>"泉",为地下流出的水,可比喻为事物的来源、产生的根由等。人们熟悉的宋儒朱熹《观书有感》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的补给注入,使"渠"清澈澄明,映照天光云影的表显意向,比喻人读书获得的充盈感悟、心灵澄澈、自在自得的境界,实在是高!职业教育也需要寻觅这样具有"源头活水"的补给功能的"泉"。何谓职业教育的"泉"?我们认为就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即  相似文献   

16.
现在好多孩子怕写作文,甚至谈作文色变。往往看到作文题就头疼,咬着笔杆无从下笔。教师也怕教,家长更是伤透了脑筋。我们都知道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有这样一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只要有源头活水,作文也并不是难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找到源头活水,让孩子也拥有一方清澈的池...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自古而然,于今尤甚。宋代的理学家和儒学大师朱熹,他不仅懂这个道理,而且“以理语成诗”。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把它表达出来。他把书比作“半亩方塘”,他觉得打开书就象打开一面镜子,塘水清澈,天光云影的自然美景映现水中。如果人家问塘水为什么这样清澈,他说:因为源头有清新流动的活水,不断输入进来。书中的思想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源泉,就是生活,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8.
观书有感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白云的影子在水中晃动徘徊。问这小小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的清澈明净,只因为源头上不断地有活水悠悠地流来。(南宋)朱熹(1130-120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9.
高允锐 《成才之路》2011,(22):86-86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的诗句道出了一定的哲理,清澈的塘中水,之所以清澈,主要原因是不断地注入了活水。作文也是这样,尤其是记叙文,要想写好它,你就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有的同学对初中阶段练习的较复杂的记叙文,不是写作技巧欠缺,就是言之无物;不是通篇记叙,就是缺少议论抒情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我就谈几点写好记叙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空袋子不能直立如今作文要求创新已成为一种时尚,小到平时教师布置的作业,期中、期末的考试;大到每年各种级别的升学考试,“新概念作文比赛”等,无一例外,作文中均有一条要求,那就是创新。给人的感觉似乎作文如果没有创新的话,便不可以登大雅之堂了。诚然作文创新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关键是怎样看待创新?如何引导学生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中的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补充,同样,作文要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则必须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来滋润。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会发现,从小学到中学,每个阶段学习目标的“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