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冷  闫斐  吴珊 《青年记者》2009,(23):34-35
在中国新闻界,石野,可算是个人物。这位湖北大冶贫困乡村的后生,从中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后,虽然没有任何职称,没有任何编制,没有任何权利,亦没有簇拥的鲜花,没有耀眼的光环,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因为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一直用正义的执著为百姓说话,一直用揭幕的方式为一个又一个冤屈的弱者鼓与呼,默默地揭开一幕又一幕真相……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直备受读者牵挂的松原"超级孕妇"怀上五胞胎的事竟是假的! 我们现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什么离奇的东西都有,今天又轮到了"孕妇",让一些媒体忙碌了多日、准备让自己的读者、观众们大开眼界、一睹这位"超级孕妇"生五胞胎的风采时,没有料到却让读者、观众们大跌眼镜,这位身怀五胞胎的"超级孕妇"原来是个假的.  相似文献   

3.
在峰会分组讨论中,"内容"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有没有价值? 如果不能够提供好内容,那么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够生存.  相似文献   

4.
《马海德》一书放在我案前,已有一些日子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工夫去翻阅。前天夜里,我随意把这本书打开翻几页。可是书一打开,就难以释手。我精神抖擞,一直读到半夜。次早一爬起来,又接着读,一天多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我把书合起来,这时马海德的事迹,一幕一幕地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周海婴先生披露了罗稷南先生请教毛主席"假如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逸事,罗稷南这位被遗忘多年的翻译家的大名又屡屡在媒体出现,勾起了我三十年前的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7.
孟久成 《传媒》2000,(6):31-32
作家换笔已成为时尚.惯于形象思维的作家,玩起高科技来,一点儿也不逊色.我周围有些作家,WIN98、WORD、WPS这些软件全能玩转,打字速度也不慢,用微机创作没有任何障碍,作家与微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但我接触的大部分作家对程序的管理不尽人意.一看其"桌面"就惨了,一字以蔽之--乱;再打开开始菜单,进入程序,还是一个乱字;继续看其存储的个人文件,仍然换不出另外一个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8.
市长跑了     
三年前,广西凭祥市市长邓呈壬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神秘地出逃国外,全国哗然。在历经两年的逃亡生后,这位拥有研究生学历、政绩卓著的市长于2004年5月8日走进了广西崇左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成为国内迄今为止第一个外逃后又投案自首的官员。  相似文献   

9.
韩松不是速度的崇拜者,他是速度的敏感探测器. 1999年,他以无法想象的方式设想出纽约世贸中心被袭击. 两年之后,这个想法兑现.2006年,他又用一本《红色海洋》讨论中国崛起中的新的世界秩序,这也在两年之后被西方学者的学术专著所深入阐述.我相信这位学者没有读过韩松的作品.而韩松也没有听说过这位作者的想法.那么,他们是怎么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0.
《出版经济》2021,(2):6-7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像快速转型中的中国那样,需要通过知识重建来进行社会重建.在很大程度上说,今天的中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从一个社会结构转向另一个社会结构,而社会重建的过程更是道德体系的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04,(12):59-59
一个从小被拐骗到偏僻山村的女青年在面对记者讲述她10多年寻亲的心路历程时,热泪盈眶。记者显然也被打动了,然而,她没有满足于被打动,而是尽可能地捕捉每一个细节,以期引起观众接着往下看的兴趣。循循善诱之下,女青年忆起一个黑夜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本来,话说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而记者面对泪流满面的采访对象还是穷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挪威现代剧作家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当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现代戏剧先驱时,中国也掀起了又一股"易卜生热"。《中国图书评论》在2007年初推出了一组研究易卜生在中国的文章。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和知识界与易卜生的遭遇、对易卜生的误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意义。众所周知,易卜生剧作的引入对催生中国现代话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少早期的话剧作品实际上就是对易剧的模仿之作。长期以来,在中国,易卜生一直被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来  相似文献   

13.
事情过去了八年零两个月,我又在天津南开区嘉陵道旁一个比较密集的居民区里见到了张书通。这位八年前奇迹般地在海底沉船内生存了125个小时的船员,如今已经46岁。作为目睹了营救全过程的新华社记者,重温惊心动魂的一幕,我的内心世界又一次感到震撼。这位当年极富传奇色彩的汉子,在我通报了姓名后仔细地盯了盯我的面孔说:“认得”。他给我冲茶,并招呼妻子和16岁的儿子来,向他们介绍我们间的那种特殊的相识。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农民工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一直无法到权威机构申请鉴定,因为曾打工的公司拒绝提供相关证明.张海超向有关部门多次投诉后,终于取得做正式鉴定的证明.但是,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竟然做出了"肺结核"的诊断.2009年6月,这位28岁的小伙子跑到医院,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开胸验肺",用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本期刊,尤其是专业期刊,编辑部和广告部都是一个杂志社既传统又重要的部门.一般来说,主编坐镇编辑部,总监坐镇广告部,都是重量级人物,但也是矛盾最多的部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是你的事";"你们这样,叫我们怎么做";"如果这样,刊物的商业味太浓会毁掉杂志"等等说法.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似乎一直不好处理,编辑部说得最多的是"一切为读者服务",广告部讲得最多的是"一切为客户让路",其结果是编辑人人都努力,文章的科技及文化水平既高雅又深邃,但叫好不叫座;市场人员辛勤加殷勤,经营还是开发乏力、裹足不前.两部门有这么多的"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呢?本文就在统一的办刊宗旨下,探讨编辑部和广告部能否"和而不同",找出两部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生平有时只能用时间或其他概念来编织. 施嘉干,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年代学习、创业,筑路建桥,设计工程.后来,他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成为一个七十高龄的"五七战士",直到1975年去世.他没有等到"四人帮"被打倒的一天,也没能看到改革开放,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百年沉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18.
胜利之师睡马路 1949年5月25日,上海全境解放,激烈的枪炮声渐渐平息.次日一早,市中心的居民推门而出,莫不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只见街沿旁、屋檐下,到处睡满怀抱枪支、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指战员,征战的硝烟还残留在他们疲惫的脸上,酣甜的睡梦中却没有胜利者的骄矜,他们宁肯露宿街头,也不愿打搅上海市民的清梦.敏感的摄影记者当即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从2008年起,由中国网民作为推手的一个个网络事件的风起云涌,尤其是对一系列问题官员、公共事件的追问、曝光到人肉搜索,堪称上演了一幕幕要么真相大白、要么问题官员下马的活剧.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人独自在行走着,忽然被一辆从后面开过来的小车蹭着了,老人顿时倒在地上。路上没有任何行人,没人看见这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