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有着体系化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它已构成中国佛教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所以广泛流传,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应该跳出判教在佛教宗派时期的单一功利性作用的思维模式,而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已往学术界对判教研究的阙弱和简单化的贬抑值得注意和应该克服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作为我国4-7世纪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吐谷浑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与南北朝诸政权交好,与西域及中亚各国频繁交往,不失时机的壮大自身势力.其活动对于维护古丝路青海道的畅通,对于中西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中土与西域在服饰上互相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南朝在这段服饰变化史上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朝服饰继承并放大着南朝服饰的特点,吸收胡服样式形成新式常服,西域服饰这时期的变化较少,主要体现在向唐朝服饰的靠近。《职贡图》和《客使图》作为两个时期西域人物形象的代表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到唐朝中土与西域服饰发展变化的同步与同化趋势,也反映出中外交流下服饰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4.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淹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时期,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丰富其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费泳 《家教指南》2004,(2):43-47
佛教造像在北方丝路古道由西向东的传播,在5世纪中期出现式微.其后北朝发生的两次佛教造像风格转变均源自南朝,本文就这一现象引发对同期域外造像传入格局的考证,得出南方海路的兴起是导致北朝造像南式化及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佛教以一种外来宗教的身份到达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输入、初步发展、盛行和衰落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的作用下进行的,中国人认识佛教,将其较完整地引入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为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此时,佛教在我国各地发展迅猛。本文通过对南朝宋齐梁佛教传播的概况、方式、宗派形成及社会影响的探究,以期加深人们对佛教为何能在此期间得到初步发展且产生广泛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阿艾石窟修建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时期,位处西域龟兹腹地,壁画题材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阿艾石窟从洞窟形制、壁画题材、绘画技法都体现出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的特征,阿艾石窟壁画是佛教向东逆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现代化社会启蒙的过程和特点,来解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下云南高寒山区启蒙思想的缺失和失败,直射出文学创作中责任和良知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主观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内部就国共两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观原因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综合启发,评价开拓”教法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优化的标准,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提出了该教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予于了实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