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采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认识上的全面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个实例。曹操为统一天下,率百万大军,攻打孙权。面对曹军的压力,东吴内部分化成了主战、主除两派,孙权的态度也不明朗。刘备与孙权唇齿相依,为坚定孙权作战的决心,诸葛亮接受了东吴主战派将领鲁肃的邀请,去东吴进行游说。在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对诸葛亮百般洁难,张昭以刘备曾败给曹操为例,认定弱无法胜强,而诸葛亮认为一…  相似文献   

2.
舌战群儒是诸葛亮无比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他成功的公关策略运用的结果.诸葛亮东吴之行能说服孙权抗曹,是和他采取了正确的公关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鹿鸣》考     
《鹿鸣》是周王朝许多仪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它是宴请群臣嘉宾的诗歌。孔颖达认为群臣就是嘉宾 ,故这首诗歌是为宴请群臣而作。后世学者多从之。笔者认为此诗本是聘礼中燕飨聘问使者的乐歌 ,后来才应用到其他燕飨礼仪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末三国时期孙吴一方人才之盛、英杰之多,看《三国演义》对于东吴英雄人物的描写,指出它描写成功的地方和拥刘反曹观念影响,以东吴人物作蜀汉人物之陪衬导致的诸多失误与不足:并指出这是小说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TOP 10诸葛亮 舌战群儒之时.陆绩挺身而出.大驳刘备那子虚乌有的身世。 诸葛亮看了好几遍.未能将他的容貌看清.便问道:“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若是眼睛好使,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吗?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笽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  相似文献   

7.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已提炼为成语,被人们广泛使用。下面我们就重读这些故事,了解有关的成语。1.单刀赴会[故事回放]《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记载:为了讨回荆州,鲁肃定计设下鸿门宴来请关羽。关羽曰:“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关羽单刀赴会,威震江东。[成语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赴会:参加约会。原指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只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含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2.舌战群儒[故事回放]《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记载:赤壁之战前夕,为了说服…  相似文献   

9.
王志坚在《四六法海》中评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樱桃表》曰:"摩诘退之皆有赐樱桃诗, 盖唐时有此制。"但他没有明确界定出"樱桃制"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樱桃制"是指,在唐朝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于统治阶级喜好用樱桃来宴赐群臣,而在当时文坛上形成的帝王倡导、文士崇尚的以描写吟咏樱桃为主要内容的诗、赋等作品的风尚。这里的"制"不同于指帝王命令的"制"的古代文体,而是指诗文的一种体制,一种以吟咏樱桃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样式。  相似文献   

10.
冯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22):F0002-F0002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依旧脍炙人口,马丁路德金有关“Ihaveadream”呐喊仍然清晰可闻,这便是演讲巨大能量和无限魅力的最好佐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让我们看到精彩演讲所能带来的震撼效果和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一、从“舌战群儒”说语言的性质、作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为“舌战群儒”这一段拍案叫绝,“绝”在何处?绝在诸葛亮那雄辩的口才,超凡入圣的辩智,因人而异,各个击破的敏捷思维。历史上无从考查孔明先生是如何学语言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口若悬河的辩才,对推动孙刘联合,实施隆中对策的方案,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起了巨大作用。皮亚杰说:“语言,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科学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史记》对朝鲜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英选》是朝鲜国王正祖御定编校的一部《史记》选集。正祖酷爱史籍,对《史记》评价极高,晚年指令群臣编印《史记英选》,并亲自参与编选、校注,使之逐步完善。《史记英选》备受重视,君臣广泛研读,深入讨论,深化了《史记》在朝鲜的政治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更是军威大振,力压群雄;孙权占据江东险要地势,广纳贤才,势力不容小觑;刘备是汉室宗亲,信义闻名天下,但此时刚吃了败仗。  相似文献   

1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5,(Z1):96-97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艺梅、咏梅之风旺盛。南朝宋诗人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与范晔(《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友好,二人一处江南,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一书中的记载,讲述了陆凯“折梅寄远”的佳话:  相似文献   

15.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他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神乎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诗坛,送别诗不可胜数,其中不乏佳作。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谁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力作。近读此诗,不禁忆起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又称《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孤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两首绝句对照品读,觉得虽同写春日楚地江头,送友渡江东去之内容,其审美情趣大相径庭,诗味迥异。孟浩然《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虽杜晃其人无从详考,但诗中"君去春江正渺茫"和"日暮孤帆何处泊",写出了"人生自古伤离…  相似文献   

17.
与诸葛亮书     
亲爱的亮史: 您好!我是您的忠实粉丝,名叫郑凯悦,字凯仔。我曾熟读《三国演义》,了解到您的英姿: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这些体现着您的鬼神莫测之才,我对您无比敬佩。  相似文献   

18.
一、监察的监察制度的涵义 1.古代监察的涵义是,监就是自上而下监视,《诗经·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察是考核调查之意,《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监察就是自上而下对群臣百官进行监视、调查、考核,以防其言行不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并建立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和管理,设立了中央监察地方官吏的御史大夫,其官署为御史大寺,也称御史府。这样,专门负责纠察群臣百官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寺,即御史府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监察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古代的监察官吏,是君主的耳目,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监察群臣百官,与监察二字的涵义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20.
对《史记》中“主臣”一词的解释,历来注家意见不一,或作“惶恐”之义解,或作“掌管群臣”讲,本文结合各类史料对该词的确切含义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