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校本教师培训是世界性的教师教育职后发展的一个基本潮流。探索确定“校本培训”的基本内涵,对于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师资培训的框架中,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当前,校本培训正作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策略而倡导。它的核心思想是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基于教师,在教师中,为了教师。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教师有培训需求、培训主动适应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服务、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运作过程。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发现教师培训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适应性要求,这一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二是从纵向发展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需求也不同。首先,培训中各进修学  相似文献   

4.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造就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在实践中,教师培训工作目标不明、层次不清、方法不当、措施不力又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某学校曾给教师们出了一道开放性题:请说说当前课程改革中比较热门的词语。问了十多个人,这里面既有年轻人也有老教师,结果能说出五个以上的一个没有,大多数人只能说出一两个,还有几位教师一个词语也说不出来。可见,教师培训工作并未触及教师的心灵,还没有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变教师的陈旧理念。作为培训者应该反思:师资培训,应如何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5.
试论教师专业化与校本培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与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存在一些缺失,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在职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则是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有效路径。开展校本培训应关注培训观念的转变,校本培训过程的“查、实、活、新”,并以教师的行动研究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6.
在面向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中,借鉴企业培训中的先进理念、方法成为近年来的大趋势。游戏培训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入教师培训视野中的,在最近一两年面向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以及一些大型培训项目、高校主持的相关课题培训中,游戏培训的形式屡见不鲜。但是,教师培训特别是围绕新课程开展的培训有着自身强烈的目的性,企业培训游戏直接“拿来”移植到教师培训中会有“文不对题”之嫌。以下,笔者就当前教育游戏培训的现状、教师培训中引入游戏培训的若干原则以及游戏培训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两个笔者在实施中效果较佳的游戏培训案例。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培训制度中需要探讨的内容很丰富,培训质量是核心问题。培训质量不同于产品质量容易定具体标准,但培训必须要有高的质量。培训质量是一个历史的、未来的、现实的动态概念,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培训质量由培训部门、培训教师,被培训学员、培训教材、培训管理、培训评估共同形成,需要用综合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提高培训质量。一、明确培训质量的内涵。培训质量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和生产条件下,培训质量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历史伴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人和物的质量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的特点与存在问题,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教师培训机构在调节二者关系中所承栽的使命和职责,从而更好地发挥二者在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校长的培训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新培训观点、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是当前校长培训十分紧迫的任务。它与另一种已成亮点的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完全可能结合起来,寓校长培训于教师校本培训,以校长培训促教师校本培训,校长培训与教师校本培训有机整合,实现校长、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提高。这一研究与实验的成果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学用结合型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师培训是教育事业中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怎样把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统一起来,使培训更好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县级层面的培训为落脚点,从中欧项目送教下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培训的方案设计。为教师培训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任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日本在实施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方面是比较成功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比较分析我国与日本的新任教师培训,将为建立健全我国新任教师培训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浅析新世纪培训专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克勤 《继续教育》2004,18(4):22-23
跨入新世纪后,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培训市场如火如茶,一个人人参加培训、争考进入21世纪“驾照”的局面已经形成。然而,传统的培训教师已经远远落后于培训市场的需求,培训市场的竞争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专家型培训教师的产生。培训教师从传授知识的阶段向传授技能和方法的阶段过渡后,又朝着高质量满足培训者需求的方向发展。这个高质量的培训满足需要高水平的专家型培训教师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青海教育》2006,(6):53-53
培训教师的重任应由学校承担起来。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应该成为培训教师的主力。学校负责教师培训的人员要深入钻研新课改的件、材料,聆听专家的讲解,对新课程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搜集丰富的培训材料,印制齐全的培训资料,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原来以大学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专门机构和教师在职的中小学为主,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转变的一个主要趋势;建构高效率、低成本、开放的能够充分调动大学、专门的培训机构、教师专业团体和中小学等多方面积极性的模式、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普通化学科、执教学科和教育学科三方面,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来我校在新课程校本培训中,转变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在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性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说课与师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课具有培训功能。实践证明,利用说课采培训师资是一个简捷、实惠、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学校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培训经常化和深入化,使培训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也促使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校本培训实施过程中,在培训模式、途径、手段、管理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校本培训的开展现状。以找寻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的对策,日前,笔者走访了河南省安阳市部分中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了解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切身感受.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立足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工作。我们在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把师德培训放在校本培训的首要位置 为了搞好师德培训工作,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务实重效,强化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通过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二是注重挖掘教师…  相似文献   

19.
“常规”原理是存在于校本教师培训内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了“常规”原理,校本教师培训才能避免昙花一现、骤起骤落的弊端,走上一条持续长久的发展轨道;只有体现了“常规”原理,校本教师培训才能避免有名无实、有表无里的现象,进而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社会劳动,需要耗费一定人力和物力,需要投资--经费作为物质基础。但是,当我们用人力资本理论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反思时,在制约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培训经费投入上的瓶颈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因此,应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为辅,互相补充,主动承担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教师职后培训向经常化、有序化、正规化方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