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群 《内江科技》2014,(3):69-69
<正>樊151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大多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易水锁,致使油井大幅减产,开发效果变差,2013年,我们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油井酸化解堵、水井措施增注,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黄鸿雁 《内江科技》2013,34(1):143+176
史深100区块为一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该区块自2005年以来由于水质不达标,水井欠注情况比较普遍;中部砂体较厚、物性较好油井水淹水窜,边部油井砂体发育差,油层厚度差的油井,能量较差,采油困难,区块自然递减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水井主要采取了水质节点管理、活性水增注、周期注水、高压分层、水井调剖等举措;油井主要采取边部油井重复压裂、油井解堵、仿水平井技术、局部注采完善等措施,区块稳产基础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3.
牛35区块具有主力层明确、钻遇油层厚度大、主力砂体大面积分布,油水井间连通性好且注采对应关系为一对多注水,区块多数注水井处于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状态,区块储量动用程度较差。在该区块编制压驱方案,实施后,实现了平均油井产能增加1.2倍的好效果,该区块压驱注水的成功对同类低效单元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下二门油田下层系开发效果,对下层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表明,下层系断层复杂化的短轴背斜,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且下层系油水井对应状况较差,油井受效方向单一,目前已存在明显的无效注水,局部区域开采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利用油井的历史生产资料、产液剖面结合时应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厘定非主力层的产出状况以及本层系注水井固井停注,结合沉积相带、砂体展布、油井的产状变化,重新评价注水井优势方向,提出合理的技术对策:压裂、调整注采结构、完善注采井网。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16,(2):38-39
草4块沙四3砂层组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由于平面、层间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较快,制约了该层系的高速高效开发。为此,进行了综合调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井网加密调整可以提高储量控制程度,提高注采对应率;水井调剖、分层注水可缓解平面和层间矛盾,实现油水井均衡驱替;水井增注可恢复地层能量,提高油井供液能力;油井压防解堵可改善储层,提高单井产能。调整后,该层系注采对应率提高了6%,水驱控制程度提高了17%,预计采收率提高3.1%。  相似文献   

6.
以杨家坝油田为例,对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采用的堵水调剖技术、水动力学方法和分层系开发理念,均适合研究区剩余油挖潜,大大提高了采收率。针对储层内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推进问题,提出采用堵水调剖技术,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受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影响,单层内平面上物性差异大,使注水开发中物性好砂体优先动用,物性差的砂体动用较差,采取水动力学方法,提高水驱波及效率,明显提高了水驱效果;垂向上受强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合采合注严重影响了部分层位注采见效的问题,提出了分层系开发的方式,合理进行了井网配置和开发层系划分,全面提高了剩余油的开发和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7.
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所辖油田属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在投产时大多采用压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开采层系不同,在注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在层内、层间、平面注采矛盾突出;注采调整缺乏充分的依据。通过油水井生产过程监测和动态分析,进行注水井与油井连通层位的对应调参,提高注水效果及注水开发采收率,从注水井和油井两方面入手,在以上研究分析、动态描述、注采调整等措施的基础上,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区的注采开发思路,最终解决油藏平面、层间与层内矛盾,实现注水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晶等 《内江科技》2014,(4):54+38-54,38
<正>埕东油田辖区内共有六个水驱单元,水驱产量占年产油量的70%。水驱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对新井、措施选择难度大、管网腐蚀严重等诸多困难,如何挖潜增效降低自然递减率实现水驱产量硬稳产,成为水驱单元开发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紧紧围绕"注精细水,采效益油"的开采目标,结合目前开发实际,精细注水井管理,大力开展水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个单元注水井在各层系上的"动态合理配注"。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高含水后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满足油田稳产和"稳油控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牛明超 《内江科技》2011,32(10):134+116-134,116
正确认识油藏水淹特征是改善和提高油藏开发效益的前提条件综合利用油水井地质、动态、监测、敷模等资料,评价了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油藏的水淹特征,经研究认为,油藏水淹在平面上受沉积微相及注采井网的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在层内主要受砂体韵律性和重力的影响,注采比是影响水淹的最主要因素,对指导馆陶组下步注采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荣军 《内江科技》2014,(1):86-86,62
<正>高890-1块自2009年初投入开发,是典型的滩坝砂油田,开发的高890注水站2009年11月建成投入运行,担负着高890块6口注水井的注水任务,目前注入水质为明化镇组清水,注入水质标准采用A1级,站内加入铁离子稳定剂,阻垢剂。日外输水量120 m3。自2010年4月开始,注水站及采油单位反映,在单井水表内发现大量垢片,且注入水到达井口时发黑发臭,同时水中的悬浮含量及细菌含量严重超标。为此,开展了高890-站水质劣化原因分析及优选治理技术,有效解决了该注水站水质变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含水、高产液、高液面井治理难度大的现状,通过以采定注的方式,在7口注水井上(其井组连通油井的综合含水较高)采取了水井单层与分层调整的方法,合理调整井组注水量的实验。通过措施跟踪,我们从受效油井的能耗、产量、负荷变化等情况作出对比,得出通过以采定注对三高井的治理,可以实现降液不降油,稳油控水及减少无效水循环、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使油水井的注采关系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12.
陈家庄油田北区属于岩性-构造层状稠油油藏,处于可常规开发油藏的边缘。该区按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常规注水开发,初期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近年来,由于套管损坏井增多,导致水井带病注水;水井出砂严重,层间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导致分层合格率低。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北区进行水驱效果评价,根据研究结果采取防砂或者补孔,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同时在北区对两口井实施水溶性自扩散剂实验,对应10口油井,日增油11吨,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大王北油田大37块位于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目前已进入油田开采的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快,如何有效地稳油控水开采成为该区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大37块的含水上升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1)加强注采管理;(2)完善注采井网;(3)补孔非主力层;(4)储层改造;(5)调节油井产液剖面和水井吸水剖面;(6)加大分注力度。  相似文献   

14.
王家民 《内江科技》2014,(3):70-70,62
高89-1块自2008年实施二氧化碳混相驱以来,经历了单井试注—四注一采—注采完善三个开发阶段,2012年实现了区块整体注气,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5.5万吨。随着注气量的增多,区块气窜油井不断上升,气窜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区块开发效果。2013年以来,针对气窜越来越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分区认识,分类治理,加强注采调配,分区确定注采比,协调平面注采关系,一是矢量调配,均衡流线;二是增控结合,调控流线;三是饱和注气,提高压场的注气方式,实现了高89-1块CO 2驱良性开发。  相似文献   

15.
陈长征  毕建福  卢黎霞 《内江科技》2013,34(5):155-156,154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总结了平面、层内和层间三个方面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模式包括边缘沉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四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内模式包括滨浅湖砂坝复合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河口坝反韵律三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间的物性差异也导致了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方雪莲 《内江科技》2013,(2):118-119
WEH油田为解决层间矛盾,实现稳油控水,加大精细注水力度,持续实施油井转注、水井分注、分注提级、水井大修等措施,井下偏心配分注水井日益增多。本文引进流量自动测试调配仪,由地面控制系统根据井下仪器测得的流量数据控制井下分层注水量的调节,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从而实现了分层注水量的边测边调,解决了注水井常规测试调配工艺工序繁琐、测调效率低、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高了分注井测试调配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孙燕 《内江科技》2018,(2):73-74
复杂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断层影响无法部署面积井网开发,油水井连线往往与断层走向平行,导致油井单向受效,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井网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效果较差、地层能量下降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到历史零散挖潜的影响,注采井网和剩余油情况在平面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胜坨油田坨30断块的历史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提高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断块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8.
H区块存在施工压力高、造缝困难易砂堵问题,采取降低加砂规模和砂比等措施容易造成压后裂缝铺砂浓度低、缝长短而导致裂缝导流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应用脉冲柱塞式加砂压裂工艺,加砂时采用柱塞式分多个脉冲周期泵入,并伴注纤维使支撑剂在裂缝中非均匀分散铺置,实现裂缝由众多像桥墩一样的"支柱"支撑,流体通过"支柱"与"支柱"之间形成的"高速通道"快速流向井底。在H14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成功加砂30 m3,平均砂比达23.3%,压后平均日产液3.8 t/d,日产油2.8 t/d,增油效果是该区常规压裂井的2~3倍。  相似文献   

19.
卫58块具有"常压、中渗、稠油,边水活跃"的特点,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井网基本处于半废弃状态。在剩余油分布和潜力研究基础上,利用部署调整、侧钻井,深层低效井上返等手段恢复完善注采井网,在井网完善区通过污泥调剖、动态调配,调参提液,补孔调层等手段解决层间平面矛盾,提高水驱效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陈庄薄层稠油油藏层薄、油稠、出砂严重、天然能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油藏注汽压力高、热损失大,产能低、递减快的状况,通过开展热采防砂技术的改进、注汽工艺的优化,CO辅助热采、水平井双管注汽试验,形成了适合陈庄薄层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开发配套技术应用模式,为稠油规模继续扩大作好了充分的技术储备,对今后同类型油藏开发2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