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忆恩师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6日,令人敬仰的于鸣镝老师走了.噩耗传来,我不自觉地伏在桌子上,泪水滴落衣袖.我一下子感到大连的天空凝滞了,白云默哀,梧桐肃穆,大海轻泣.痛失恩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老师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不由得使我回忆起与于老师相处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赵莉 《图书馆论坛》2008,28(1):171-173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原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于鸣镝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于老师生前的学生与同事,每每忆起和他共事、向恩师请教,聆听其教诲的日子,我不能不更加缅怀和他老人家在一起度过的岁月,更增加了对恩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往事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7年第1期后,我含着热泪看完《图苑人物——悼念于鸣镝专页》的全部文章。于鸣镝先生的事迹十分感人,令我十分敬佩,于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完全同意《图苑》总编辑杨华同志“要自己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好人好事,而是缺少对好人好  相似文献   

4.
叶继元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2):36-36,31
2006年下学期,我为博士生开设了“当代图书馆学前沿理论与实践”一门课程。在10月末的一次讨论课上,要求学生检索近期有关学者的论著并进行评价。一位同学谈到于鸣镝先生在《重庆图情研究》2006年第2期上发表的《图书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的文章,她评论后说于先生不久前去世了。我听后大为吃惊,急忙问“哪来的消息”?答曰“网上”。我知道于先生是1939年出生的,年纪并不是很老,近来时常见到他的大作,我以为他的身体应该不错。我半信半疑,准备下课上网查实,正好接到江乃武先生的来信,信中证实了这一不幸的消息。呜呼,我说不出话!我又一次感到…  相似文献   

5.
我所认识的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7日惊闻于鸣镝先生仙逝,很是惊讶,继而遗憾.惊讶的是,2005年10月还听我哥哥毛赣鸣说他去了一趟大连,并到于老先生的府上拜访了他,我还看到了他们在于家客厅拍摄的合影,看上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老人,一副斯斯文文的学者模样.  相似文献   

6.
名记者恽逸群去世已15年了,但他与我跨度达半个世纪时间的交往,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初识于上海 1935年夏天,我中学毕业,从湖州赶到上海投考将创办的《立报》的练习生。因为我家无钱供我上大学,我必须找到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我一直有志于当个新闻记者。《立报》招考的考场设在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市商会。主持这场考试的便是恽逸群老师。恽老师当时不过30多岁,年富力强,但是他很瘦,穿着白夏布长衫,走  相似文献   

7.
乍闻杜克老师遽然病逝,顿时惊呆了,一股深沉的哀痛袭上心头。20多年间与恩师的交往,宛然在目,令人无限惋惜,无限怀念! 我常常称杜司长为杜老师,因为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老师。1983年,我有幸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外语培训,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杜老师。在培训班结业典  相似文献   

8.
诚挚的导师——感悟缅怀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鸣镝先生走了。噩讯来得很突然——昨夜还在家中阅读先生的《知识重组随想(之三)》,体味着他那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思维。没料到,上网便惊悉了老先生已于2006年10月16日在大连故去的消息,当下只觉一惊,不敢相信是真的。急切中带着饶幸的心境再看一遍,白底黑字终于粉碎了自己最  相似文献   

9.
把执著与智慧倾注于图书馆事业——怀念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涛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2):37-38,59
秋风萧瑟冬霜急,倏然行路未古稀。讲坛快意称豪放,文苑潇洒留妙笔。尝从函札聆智慧,犹记海山笑歌诗。学界长憾情化雨,更教亲朋寄相思。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06年10月26日下午,在外面忙了几天的我回到办公室,工余时习惯地打开计算机登陆“大学图书馆学报网站”的“读者沙龙”,杭州李明华先生发布的消息使我如坠冰窟之中:“惊悉于鸣镝老友已于10月16日10时10分仙逝,借此处表示深切的哀悼!”这于我而言实在是太意外了。在我的脑海中,于鸣镝先生的精力是那样的充沛,声音是那样的洪亮,思维是那样的活跃,日前我还拜读过他刚刚发表的新作,虽然患病,…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1月7日,新中国第一代男播音员齐越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令我震惊!啊,齐越老师,您走得太早了,您还不过71岁……我并非齐越同志的入室弟子,我之所以把他尊奉为老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6期后,刚一翻阅就见封二登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于鸣镝先生于2006年10月1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病逝。惊悉噩耗,深感悲痛,诸般往事,涌上心头。将千思万绪诉于笔端,以寄托对于先生的哀思。我是从拜读专业论文开始知道于先生的。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编辑部的老师开始将期刊寄赠给我。在学习、阅读中,经常见到于先生的文章。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于先生文笔流畅、感情充沛。坦率地讲,当时我国内地业界“研究”中,在表述形式上达到于先生水平的并不多。对我这种初涉图苑的后学,拜读于…  相似文献   

12.
老师     
坐在编辑部 ,有通讯员毕恭毕敬地称“老师” ,这时我难免诚惶诚恐。因为师者是传人以道、受人以业、解人之惑的。我虽读了点书 ,但仅是沧海一粟 ;虽略识些理 ,却常常糊涂于世 ,岂敢枉为人师授道解惑误人子弟。所以 ,就怕“老师”的桂冠被人有意无意扣在头上。在编辑部当“老师” ,面对着大千世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读者作者 ,时常揣摩“画眉深浅入时无?”“老师”须时时刻刻夹着尾巴 ,切不可被声声恭维捧得昏昏然、飘飘然。虽“天降大任于斯人” ,但芸芸众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必须谦虚谨慎 ,苦其心志 ,孜孜以学 ,海纳百川。不能学…  相似文献   

13.
以于鸣镝研究馆员生前在图书馆期刊工作领域的丰硕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他在期刊的概念、属性、管理、开发与服务以及期刊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独特见解,旨在探究他在期刊、期刊工作以及期刊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推动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与《新闻爱好者》交上朋友,多亏了尊敬的段向理老师。段老师生前是淮阳县鲁台镇通讯专干,曾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通讯员。1987年3月的一天,段老师去鲁台营业所采访时,我们相识了。后来,我向他求教写作知识,他拿出厚厚的一册合订本说:“这是咱们的共同老师,  相似文献   

15.
孙娇  丛全滋  李春利  刘琨 《图书馆学刊》2009,31(10):17-19,32
通过对于鸣镝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进行研究,提炼出他在治学方面富有个性的研究特点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多角度展示了一个图书馆学家的风采,同时,为图书馆同仁从事学术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8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六天,我正在南方某地出差,突然收到短信,告诉我孙耀老师去世。当时突然怔住了,内心的震动很大,因为出差前刚到他家拜访过。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一位孙凤翔老师,他是在2003年那场大规模的非典灾难之后辞别人世的。如同他们的人生道路一样,两位孙老师都是在历经了生命与生活的重重困难和曲折后,告别人世。  相似文献   

17.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19.
李频 《传媒》2001,(12):55
我一直惊异于他会在那个早上离去。他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原主任聂玉海教授。 那是1999年7月13日,周一。我上班后不久,院办负责同志电话告我,说有人接到大兴县人民医院通知,聂老师去世了。我说不可能吧,他也感到太突然。要不派个人去看看?派去打听的人还没回来,组织部通知组成治丧委员会的电话又来了。这回我说不出话来了。  相似文献   

20.
丛全滋 《图书馆》2021,(3):8-15
于鸣镝先生是当代中国知名的图书馆学理论家和实践家,在期刊学、图书馆管理学、文献学、读者学等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特别是他在读者、读者工作、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与阅读等读者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为我国读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图书馆服务转型和智慧图书馆建设关键阶段,挖掘和研究先生的读者学思想,对推动图书馆(学)工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