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角度?这里谈点粗浅体会。1985年8月我调到奎屯垦区一二八团场后,了解到团场一中课余武术队在新疆武坛很有名气,就前去采访。武术队教师告诉我,前几年新疆日报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都来采访过,稿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发表。我问他采访了哪些内容,他说全是武术训练和取得的成绩。我当时  相似文献   

2.
2004年底,我慕名找到了新疆天山网上称为“新疆科普第一人”的胡文康老师。与他交谈后,我很受启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套新疆特色的自然科普丛书的想法。新疆是一片多种地貌包裹着的神秘土地,尤为典型的是大片的荒漠。在广袤神奇的荒漠上,除了拥有独特美丽  相似文献   

3.
金振邦这个名字我是十分熟悉的。但未见其人,只知道他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的秘书长,又是《新疆日报》的特约记者。在我的想象中,他一定是位精力充沛、善于思考、勤于笔耕的中年人,可当我在《新疆日报》记者年会上见到他时,他已经做过六十大寿了。但他的思维和情趣并没有老化。我们的会议安排得很紧凑,不论是开会还是集体采访,他从不滞后,总是那么认真地记笔记,那么认真地提出问题和大家商讨,丝毫没有一点“秘书长”的架势。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绝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就像世人绝不会有相同的指纹一样。——题记他身材健硕,步履轻捷;他康健恬淡,思想敏锐,谈吐不俗,言语间浸透着高雅、博深;他有一个为新疆新闻界所熟知的名字——陈义,现任《新疆军垦报》副总编辑。发年仲夏的一天,我采访了他……那时,在刚刚结束的新疆第六届(1990年度)好新闻评选中,他写的一组系列报道通讯《棉花高产攻关报告》荣获一等奖,这是他在新疆的六届好新闻评比中第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新疆报刊负责人的行列中可称为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一名援藏记者,我与孔繁森有过许多次交往,并在他生前就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  相似文献   

6.
"新疆的朋友对我恩重如山,我永远是新疆的王蒙,我将和你们永远在一起。"在伊宁市"王蒙书屋"的落成典礼上,王蒙依旧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作为他阔别家乡多年的开场白。在场的老友们也纷纷举起手来,脸上满是无法掩饰的喜悦神情。  相似文献   

7.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8.
要加强自身宣传———新疆对外宣传中的一个问题王建勇一一位朋友对我说起这样一件事:他到乌鲁木齐机场迎接北京来的一位客人。客人在宾馆住下,眺望高楼林立的边城,脱口而出:“这是新疆吗?新疆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呀!”在新疆生活了30年的朋友不禁愕然:“那么,你心...  相似文献   

9.
1990年9月15日,我们新华社新疆分社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总社社长穆青来到了新疆,代表新华总社看望长期在边疆工作的同志们,又在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伊犁等地进行了访问。我做了他的陪同。短短的十几天,我从他的采访和摄影活动中,感触到这位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士,对新闻事业上有着一种勤于耕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记者应是美的使者”这是穆青在自治区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在新疆的日子里,他处处显露出记者的才华,努力发现美,精心追逐美。  相似文献   

10.
正包尔汉1949年1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9月26日带领新疆省政府通电宣布起义。1991年,他以95岁高龄离开人世。我在新疆时曾与包尔汉有过交往,追溯往事以致我的深切怀念!一1936年,新疆督办盛世才提出"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和平、清廉、建设"六大政策,吸引了许多国外和内地人士投奔新疆。我从东北的哈尔滨来到西北的新疆省会迪化(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市)。  相似文献   

11.
赛福鼎·艾则孜长期担任新疆主要领导职务,毛主席亲自批准他为新疆解放后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发展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早年在西郊宾馆工作时,曾近距离接触过赛福鼎·艾则孜…… 那是1982年4月23日的上午九点,招待处处长葛非和宾馆经理孙继豪来到西郊宾馆"怪楼"厨房检查卫生状况和迎接客人的准备工作,我感到有点奇怪,一般葛非不在此等候、接待客人,今天却一反常态,一定是有什么大人物要来了.上午九点五十分左右,"怪楼"正门口停了两辆红旗牌轿车,从车上下来十多人,有招待处副处长张先陪着,走到门口,看到他们一行是少数民族打扮,我见走在最前面的老人很面熟,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他个子不高,高鼻梁,精神抖擞,西装笔挺,戴着领带,见到我们很客气地打招呼,他的汉语说的不怎么清晰,感觉有点别扭、拗口,我还是听出来了.随后他先参观了毛主席曾居住过的一号楼.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初,海热提·阿不都拉因高血压病重住院治疗,当时正轮到他值夜班,报社领导准备临时调配其他部门负责人顶替他,这样将改变编辑部原定的工作计划。海热提·阿不都拉向报社领导要求,仍按原计划由他上夜班。他说:“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他白天在医院接受治疗,晚上准时返回报社工作,这样坚持工作了 43天,直到圆满完成值夜班的任务。  海热提·阿不都拉 1952年出生于新疆柯坪县一个维吾尔族干部家庭。从新疆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新闻事业,现任新疆日报维吾尔文记者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记者。  多年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以写卫生科技新闻见长的新疆医学院一附院老通讯员穆金昌,从事新闻报道30多年来,辛勤笔耕,硕果累累:全国和自治区11家报社、电台多次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他被三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被六家报社和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他从1987年至今已在各级新闻媒介上发表作品800多篇,其中有12篇获奖;他被《中国医学首创者名人录》编辑部聘为常务编辑,被新疆科普作家协会选为理事。 早在1962年,他在驻疆部队当文书时,就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写作生涯。1964年,他转业到新疆医学院,先后辗转在学院许多部门工作,丰富的实践,为他多方面采写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就在他从事新闻报道热情高涨之时,一场意外事故使他的右手受伤致残,这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这个打击并未动摇他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他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右手不能写字了,还有左手!伤愈后,他便开始刻苦练习用左手写字。几年中,他用了50多本练习本,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写字基本上达到了以前用右手书写的水平。1969年他采写的新闻报道又频频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4.
赵文节同志离开人世已有17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当谈及他在新疆的成就,轸(zh(?)n)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那热情、爽朗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每当此刻,我总为他48岁就含冤逝世而深感遗憾。文节同志又名闻捷,闻捷是他的笔名,赵文节是他参加革命后一直使用的名  相似文献   

15.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悄依旧猜疑与冷漠。“我怎么不是专家呢?”我被迫掏出证件给他看:“第一,我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此次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出席新疆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做了学术报告;第二,我是作家;第三,我是光明日报的主任记者。……”  相似文献   

16.
1991年的岁末,一生在新疆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同志王思华与世长辞。作为几十年共同战斗的老同事、知音和挚友,我感到十分悲痛。王思华同志是早期进疆的大学生。50年代初,我在《新疆日报》编副刊,收到他写的一篇反映土改的短小说《我的毛驴回来了》,取材别致,文字清新,读后韵味无穷,因而在发表的同时,便写了一篇评介文,此事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他调到报社编副刊,我们的交往就更多了。几十年我们都走着坎坷的路,并且荣辱、悲欢又不期而遇。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坦诚相待,彼此理解。王思华同志有两个雅号:“智多星”和“老乔”。他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17.
3月12日,当笔者来到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维吾尔文编辑部采访马合木提江·卡德尔时,正赶上他与鄯善县第一中学老师艾力·依米提利用电脑交流《国际象棋入门》书稿出版的事宜,我的采访多少干扰了他的业务进程。  相似文献   

18.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19.
朱必义印象     
前不久,在“怎样办好新疆日报”的大讨论发言中,举了朱必义的例子,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执著的充满敬业精神的“写稿机器”,还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这样只在某种意义上达意的话形容他。我公布了他去年的工作成绩:采写了108篇新闻作品,平均每周两篇还多点,其中半数为深度报道或通讯,近四分之一在编辑部评为好稿或表扬稿;此外还编辑了10来万文字的新闻稿,组了11个版面。我有点儿感叹地说:如今像这样高产而优质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没有想到,与会者都很注意地听我讲这个例子,并且由此更广泛地引出了关于人才、价值、机制等一连串的话题。一位编辑当即问我:写一篇介绍朱必义同志的文字如何?我含含糊糊答应下来,过后想了想,觉着记者写记者,正儿八经采访他,他会很别扭,说不定给你一句“拉倒吧!”新疆日报每年都要从编辑部抽记者下乡驻站。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