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客:电子乌托邦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Blog)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博客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分析博客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探讨博客所形成的“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电子乌托邦时代的关系,提出了博客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道德不靠教导。据介绍.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基本的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这样想,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能够“有教无类”,倡导教师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重任。今天我们是人民教师,更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肩负起历史重任,让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本月博客之星”是继2008年“博客大赛”各项赛事之后。推出的一项全新评选活动。旨在展示和推介精彩纷呈的教师博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博客大赛”中的各项活动中来.真正让博客成为教师们的第二个温暖的家。具体参与办法详见封底。  相似文献   

5.
博客文化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操作便捷性、表达自由性、目的多样性、反馈即时性、内容复杂性等特征。作为信息生产、承载、传播、处理的一种便捷工具,博客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乃至道德、思想和意识。博客本身对社会也有其负面影响。本文对博客的健康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启香  刘玲  李科举 《文教资料》2009,(34):218-219
伴随着大众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日益渗透,作为大众文化主要形式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愈加的广泛,从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到消费观念都在消费文化的浸润、熏陶中交互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  相似文献   

7.
在世人眼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追求道德的卓越,成为德行完美的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表率与灵魂。国内学者郑金洲在《教育通论》一书中,将人们的这一看法明确地概括为“教师即道德家”。然而教师真的应该是一个道德家吗?  相似文献   

8.
人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和文化道德因素交互作用于人,并通过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人格虽然是通过个体得以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古人云:师者乃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信息鉴别者、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  相似文献   

9.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博客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现象是近年来全球互联网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平等话语权,促进了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共存”,更使得多元化的价值观日渐形成。但博客也导致了一些例如社会责任感淡化,利用博客漫骂、攻击他人,暴露他人隐私等道德问题的出现。对于博客正面的影响我们应加以充分利用和发展,而对于负面的影响我们应给予正确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体系的基本核心。列宁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着重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调节人在他的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里行为的原则、要求、准则与规则的总和。道德反映着人们在社会上形成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又寓于“善良”、“诚实”、“良心”、“公正”等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道德概念都具有评价的性质。道德原则与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应该成为这次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让我们先考察一下当今历史教学的现状,看看是否符合“有道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就是要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把人和动物、机器完整地区分开。素质教育也应该体现出教育的这种最本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今天你‘博’了吗?”博客在2005年的迅速蹿红和今年快速的风行,让人不能不对其加倍注目,不止名人和普通大众喜欢博客。3月3日,借助互联网开通的“两会博客”,为全国两会增添了新鲜内容。参加两会的“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的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说:“我很高兴找到‘博客’这种形式,把自己的知识回馈社会,这是一种快乐。”在接受新事物最快的校园里,博客的受欢迎度怎样呢?  相似文献   

15.
"博客"对社会文化及其传播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博客”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颠覆性”冲击;已经成为政治活动的强劲工具,引领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从传播学角度看,“博客”具有传播主体的普遍化、传播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受众决定传播内容等特点。海量信息,链接无极限,“未经编辑”的声音等特性,既是“博客”成功的关键,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博客”要顺利发展,还必须解决好“博客”的商业价值问题和“博客”的公信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属于社会成员中的“精英”群体。他们接受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具备相对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背景,可以说他们的道德是社会道德底线的晴雨表。如果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道德底线就会出现大波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理想人格,亦称道德理想,它构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学说体系中,伦理思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理想人格思想则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伦理思想就应该抓住这个核心。为此,本文拟就邓小平“四有”理想人格的逻辑结构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培养怎样的理想人格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用道德调节社会生活以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成为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培育未成年人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许多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刻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当前探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信息和知识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核能”,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文化传播界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博客。本文从博客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博客写作在不同层面的价值属性及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