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极有特色的泛义动词,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语言功用。如宁海、象山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装",使用灵活,语意宽泛,搭配性极强。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和语义边界化等方面是相同的。要准确理解泛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理解方言和口语的语境场。泛义动词正是借助语境场的优势,通过语境场来提示、生成动词的实际意义,实现其灵活方便的语言交际功能。同时,由于语境场的影响,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泛义动词,可称得上是东北方言中的两个"万能动词"。本文对这两个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行了描述,并初步从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列表分析了两个泛义"万能动词"的异同,进而凸显出东北地域这两个方言动词的语法特色,为泛义动词类型比较提供个案研究参照。  相似文献   

4.
"弄"字作为一个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泛义动词。在河南周口方言中,动词"弄"的使用尤其频繁。从句法结构上讲,它与其他语法结构的组合能力比较强,可以带各种形式的词组作宾语和补语。并且,它在语义上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的意义,既可以代替意义具体的动词,也可以代替意义抽象的动词。"弄"字在方言中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口语化及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5.
金鹏 《华章》2013,(31)
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发音形式,生动形象的词汇,变化多端的句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方言词汇正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发展。泛义动词“整”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搜罗了“整”在东北方言中的近几年常用义项,对“整”的语义进行新的探索,用例证说明泛义动词“整”的义项之宽泛。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形态类型多样,主要有儿化、带缀、重叠等形式,这些方面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在语法上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定量统计和分析,对泛义动词"弄"的发展脉络作概括描写,并从语法化和认知的角度对泛义动词"弄"语义虚化的原因作了探讨。认为"弄"语义虚化的原因是述补结构的形成与未然态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泛义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打”和“搞”两个动词上,以往的研究是全面而细致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如历时语义考察较多,共时语义描写不够深入;个案分析较多,宏观总结较少,并且在描写的过程中也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依据,相对于其他动词小类研究现状来看,泛义动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尤其是动词后缀,形式特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徐州方言中15个构词能力很强、出现频率很高的动词后缀进行了讨论,涉及到这些词缀的性质认定、附加色彩、读音变化等问题,进而探讨动词后缀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齐丽娟 《文教资料》2007,(34):208-210
泛义动词是一类义项宽泛的动词,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代动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疑问句末可以有“为”字 ,《经传释词》以为是助词 ,《马氏文通》以为或是动词 ,或是介词。80年代《中国语文》曾专题讨论 ,以后不断续有文章 ,而以视为疑问句语气词的为多。实际上陈述句、否定句末也可有“为”字 ,便是疑问语气助词说的大碍。如扩大考察范围 ,对同类和相关语言现象作全面概括 ,“句尾”的描述没有意义 ,应就句子成分而言 ,是在动词谓语或动宾结构谓语之后而复述。这些“为”单用表示各种具体的动词意义 ,前附动词或动宾结构而复述 ,是泛义动词“为”的三种用法  相似文献   

15.
形容词"大"的基本义项在普通话中十分常用,但在东北方言中,"大"还可作为泛义形容词使用,具有能替代许多具体动词、可随着语境变化表达多种语义、语用功能丰富等特点。主要立足于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大"为分析对象,总结了"大"在东北方言中比较常用的搭配和意义,就此认为其表义特殊性是受到构式语法中语义强制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名词用"大"修饰后所具有的特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特中特有的类别,这类词语意义多样,组合搭配宽泛,在实际使用中意义游移出本来的范畴。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觉得此类词具有万能性,而造成语义语法上的各种偏误。本文利用北语的HSK动态搜集偏误,旨在分析其成因,并基于偏误结合现有教材的分析对这类词的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韩瑜 《现代语文》2009,(11):92-94
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词缀的数量也很有限。但在徐州方言中,其词缀数量则相对丰富一些。本文主要论述了徐州方言中单音节动词加后缀组合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并具体阐述了这类词的重叠构形、词类的划分、词的色彩义及与普通话词义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18.
梅县方言的言说义动词主要有"说"、"学"、"话"、"讲",其中"说"和"学"用法单一且常出现在老一代客家人的口语中,呈逐渐消亡的趋势;"话"和"讲"使用频率高,一起对应着普通话的"说",而且意义丰富、用法多样,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翠红 《文教资料》2013,(31):163-165
徐州方言隶属北方方言,虽然接近于普通话,但是亦有一些其自身的特色。本文着手于徐州方言最富特色的形容词词缀“不”,试图分析其在构词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罗文 《文教资料》2008,(28):52-54
徐州方言语词在近代汉语中的音义相生方式包括:近音通转滋生同义词(近义词),同音假借滋生虚叉词的因音生义;辨义异读的因义生音;近义词(同义词)语音趋同的倾向.一方面,是音义相生使词汇越来越丰富、精密、准确,能更好的表达感情和行为.但另一方面,音义关系的回授和约束作用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近音词),使词义模糊、抽象、宽泛的语词出现,为语法类推、修辞转化构词提供了基础,便于言语交际.音义相生在现代徐州方言中已经不再是积极能产的语词滋生模式,而转为其他滋生模式的内在基础和潜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