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宗臣(字子相),在《报刘一丈书》这篇散文中,通过给父执刘一丈(即刘墀石)的书信,极为生动地讽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污浊与丑态。刘一丈与宗臣的父亲交情甚厚,故常致书宗臣,且有所馈赠。尝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等语开导宗臣,引起宗臣的无限感慨。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长者的深情谨表谢意外,专就“上下相孚”一事发抒胸臆,并借助“孚”字,生发开去,引出无数议论。鉴于此,我们不妨把“孚”字看成全文的文眼;在教学过程中,扣住“孚”字,提挈全篇。这样,较易弄清文章的主旨,看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宗子相先生集》.根据该集中的有关诗文得知,刘一丈是宗臣父亲的朋友.有学识,有抱负,一直在家乡过隐居生活.本文通过给刘一丈答书的形式,对当时上层社会的污秽、丑恶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干谒求进者的夤缘钻营和谄媚无耻;“权者”的倨傲做作和贪污受贿;“门者”的为虎作伥和敲诈勒索;“交识”者的护忌和恐惧;“闻者”的赞美和艳羡,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同时也表示了作者刚正不阿的耿介态度.答书虽然着重在刻画奔走权门的人们的卑鄙、龌龊灵魂,同时对严嵩专权纳贿的罪恶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干谒者的昏暮乞怜和白日骄人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这类人物和权者上下勾结、狼狈为奸,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因而信中所揭露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因此这篇文章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书信体杂。作运用巧妙的构思、漫画式的手法和对比衬托等方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所谓“上下相孚”的表象,揭露了官场的卑鄙无耻、肮脏腐朽,对人物的刻化虽着墨不多,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些细节描写也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4.
(一)《野获编》应该可信《古文观止》选有宗臣写的《报刘一丈书》,它淋漓尽致地摹写了明代官场“上下相孚”的那种恶心景象.“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第二天再去,“门者又得所赠金”,总算见到了“主者”.“南面召见,则惊走葡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6.
古文阅读     
·【原文呈现】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  相似文献   

7.
严可均辑崔骃《博徒论》佚文有误辑.崔骃《博徒论》中之博徒形象是作者崔骃以自嘲的笔锋描绘的自我形象,而农夫形象绝非作者以自嘲的笔锋描绘的自我形象.崔骃《博徒论》不是一篇问体赋作,更不是什么杂赋.崔骃《博徒论》之主题是待长吏访贤之隐者不可隐于农夫而应当隐于博徒.《后汉书·崔骃列传》未将崔骃《博徒论》列入崔骃所著是崔骃《博徒论》失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变色龙》中的“四”所谓“四”,是指作品进行讽刺的四个角度: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它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止其他动物对自己的侵害。作者用这种动物为题来借喻讽刺小说里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于变色。在断案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周志恩 《高中生》2013,(2):12-13
夏丐尊先生深怀悲悯忧虑之情,在《谈吃》的短文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嗜吃成性的社会风俗画。作者以幼时盼望过年为开端,引出“吃”的话题,接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中揭示病态社会心理,侃讽刺之情。  相似文献   

10.
郑延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评析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库尔特·冯尼格的近作《囚鸟》。这部小说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科幻、黑色幽默等手法,精彩的讽刺语言,简洁新颖的文体所描绘的一幅“希望的国土”的讽刺漫画,暴露了整个美国是一座实行最低限度警戒的监狱,从而无情地撕下了美国“民主、人权”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呈现了一个荒诞而黑暗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运用了大量的“讽刺的比喻”(或称为“讽刺性比喻”)。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贬低性”、“双向性”等特征,其中多与女性有关。《围城》中的比喻和讽刺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典范,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在女性观上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4.
《逃禅词》的作者扬补之,不仅“词格殊工,南宋初不忝作者”,而且精于绘事,以画梅称著于时。同时代的范成大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有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稍后的赵孟坚也称他“祖花光(北宋画僧花光仁老),得其韵度之清丽”。补之也工书法,他自谓“余于率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为入室上足”。可惜这位多才多艺的南宋词人,平生事迹,既不甚详,甚至连姓与名字,后世也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正> 陈廷焯(一八五三——一八九二),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常州词派晚出的词论家。其论词著作有《白雨斋词话》.是词话中篇幅最长的;另有词选本《词则》,收词二千三百六十首,上有眉批,旁有圈识,与《词话》相辅而行。作为常州词派之后劲,其论词讲究比兴寄托,在风格上拈出“沉郁”二字作为唯一准则,所谓“本诸风骚,正其  相似文献   

16.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被高尔基称为“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又号文木,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辈在明清两代都做了大官,但从祖辈起便渐趋衰微,父亲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这样的小吏。吴敬梓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丧父,由于他广交各  相似文献   

18.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流传至今的文字极为有限,且主要是少量的语录性质的文字,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看到谢良佐对于文学的态度主要包括二点:第一是诗歌的创作应当使人能够“感动兴发”,而这种“感动兴发”则来自于作者“优游玩味,吟哦上下”.欲成就“优游玩味,吟哦上下”的气象,就要求作者“胸怀摆脱得开”,亦即“道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所过者化,便能所存者神”.第二是提出学诗之法,即“诗须讽咏以得之.发乎情性,止乎礼义”,亦即要求作者把“道”绝对地摆在“文”的上面.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所谓“取古人之陈言”,“点铁成金”,说的就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趣现象,即“化用”。作者信手拈来前人的诗文名句,或径直采撷,或翻新改造,铸进自己的诗作中,与自己所描绘的意境浑然一体,妙合天成。化用的方法,单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