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下面的课堂实录是他在美国执教的一节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的启发。美国有高考吗?这是很多国内的同行经常问的一个问题。黄全愈博士甚至写了一本洋洋万言的书,说的是《高考在美国》。美国有高考,也没有高考。说没有,是没有中国那样的、全国统一的、集中在每一年那几天的、全国的学生和老师都围着试题指挥棒转的高考。  相似文献   

2.
涂皓 《教育》2014,(2):29-29
当教育部还在酝酿国内高考部分科目“一年多考”时,来自安徽省的22名高中生已经提前体验了美国高考的一年多考.2013年12月14日,2014年度美国高考ACT考试开考,据了解,这是自2012年以来安徽省内考生同步参加美国高考.与国内高考不同,美国的试卷是将考试所有科目都放在一份试卷上,一人一份.试卷从前一天空运至合肥,考试结束后立刻封存寄回美国.其实,ACT考试只是美国高考的一种,SAT考试是另外一个规模更大的考试.它们共同承担了为美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任务,而且是面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之友》2005,(12):61-61
尽管托福考试得了高分,但国内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美国前30名的大学,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向名校提供美国高考成绩。事实上,托福考试仅仅是一种英语水平测试考试,并不是进入美国大学的高考成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高中进入大学的考试,即高考。美国的高考形式则灵活许多,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每年组织7次考试,SAT考试成绩被称为美国第一高考成绩;  相似文献   

4.
方帆 《语文新圃》2008,(9):21-23
很多人误认为SAT是美国的高考,(其实大概他们还不知道跟SAT相似的.美国还有ACT)其实,跟中国高考相似的,应该是美国的AP考试.……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的高考,我们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了解国外有关高考的做法,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虽已普及了高等教育,但美国是否还存在“高考”?答案是肯定的,“有”。美国基础教育学制与中国一样,都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两年,高中4年。不同的是,美国人把初中的1年移到了高中。也有的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样变,高中4年雷打不动。高中多加的一年,目的之一便是给那些“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应付“高考”。美国的“高考”一般讲的是SAT和ACT。SAT满分是1600分,ACT是36分。不仅有高考,美国…  相似文献   

6.
透视美国“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美籍华裔学者黄全愈出版了新书《高考在美国》。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美国也有许多的考试,也有高考,甚至高考录取标准也是初、中等教育的“指挥棒”,但这是一根与中国高考截然不同的“指挥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从书中摘编出若干章节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献武 《教育》2008,(5):30-31
参加美国高考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还是一件新鲜事。但从美国高考的发展趋势来看,也许若干年后,它就会像雅思和托福一样在中国广为流行。从这方面来说,将来很多中国学生都会接触到美国高考,并且还会通过它实现自己到美国上大学的梦想。因此,那些“吃螃蟹者”的经历对将来想参加美国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本文就为读者讲述了四个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直接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比较中美两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尤其是研究美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词语题的特点,对提高我们高考语文试题的信度和科学性、改进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题追求大词汇量和高级词汇的考查,对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考因何没有导致应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珂 《教育导刊》2008,(12):41-44
美国高考主要指的是SAT考试,其成绩作为大学选拔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被用作许多大学奖学金评定的标准。因此,美国的高考不仅深受学生重视,而且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报考著名大学,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但美国的高考并没有导致应试教育倾向,究其原因,独具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功不可没,这对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中生面对高考为何如此平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高考不仅深受学生重视,且竞争异常激烈。但美国高中生面对高考却十分平静,且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素质教育仍蓬勃开展。究其原因,其高考招生制度功不可没,如:重视平时成绩,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考试次数多,并选取最高分;重分数,但更重人的综合素质等。当前,我国高考改革应以美国为鉴,实行既重分又重人的考核方案,实行多次高考,大力进行高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这个暑假起,王凯(化名)开始远离他的同学,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北京的新东方学校。“我要参加美国高考。”王凯已下定决心,放弃明年在中国高考。他的人生规划简单而明确:进德国西门子,做企业管理。对于大学深造,他的目标毅然锁定在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全球排名前10位的高校。王凯在参加一个叫SAT考试的培训。这是一种美国的高考,它的成绩是美国各大学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和SAT一样,ACT的高考模式也以一种美国优势进入中国。学生在获得ACT考试成绩后,可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和奖学金,获得美国…  相似文献   

12.
陈丹丹 《上海教育》2014,(15):63-63
近年来,中国孩子参加美国SAT考试的潮流愈演愈烈。所谓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即我们常说的“美国高考”或“洋高考”,其实与中国高考大为不同。它是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却非一锤定音,而是可以考多次。常常听到的故事是,因为SAT数学考试太简单,许多在美国读书的华裔孩子刚上初中,就已经可以获得满分。  相似文献   

13.
任何改革,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对国际趋势的精准把握、对理论基础的深度阐述,以及对本土问题的深刻洞察之上。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国际尤其是美国高考的主要趋势和特性,存在着不少甚至严重的误解,比如,有人将美国高考等同于SAT测试,有人认为美国没有统考机构,等等。我国在这样的理论视域下开展高考改革,难免会走老路、走偏路,甚至走反路。准确把握和解读美国高考制度的主要特性,的确十分必要。这里试归纳几点,惟望抛砖引玉,激发讨论。  相似文献   

14.
如何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瓶颈,通过对美国SAT高考模式和我国现行高考主要模式的比较研究,从高考内容、高考次数、录取标准等角度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推进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书讯     
“高考”在美国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才资源”。然而,我们的高考却成了开发“人才资源”的瓶颈。美国同样有“高考”,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是怎样选拔一流学生的?哈佛大学每年都把许多“高考状元”拒之门外。1996年,哈佛就对165个“高考状元”说:“No!”那么,美国高考选拔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怎么保证公平,会不会出现走后门的现象?作者经过多年对中美“高考”的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写成此书,启发关心高考的人们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一流的考生,还是造就一流的学生?黄全愈著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招生》2007,(12):24-24
美国的高考与我国高考不一样,不存在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也不存在全国性的统考。原来美国的大学招生都是自己出题,后来发现这样做缺乏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于是一种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的考试SAT便应运而生,到今天已经成了事实上的"高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1):33-34
正推荐理由:异地高考无疑是2013年的教育热词,在京随迁子女的敏感身份以及峰回路转的异地高考故事让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张图同学备受争议。按照北京市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父亲张建党将孩子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随后,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张图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就可能在北京高考了——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这出逆袭的喜剧,在2013年给国人留下了充满黑色的幽默。  相似文献   

18.
艾蒲林 《海外英语》2012,(16):93-94
考试,有史以来就是作为教学测评和教育评价的方法,同时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美国的"高考"SAT同样也被赋予这种神圣的使命。在素质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也并没有取消考试,而以SAT为代表的美国高考也成了学生进入美国大学的一块敲门砖。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推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名额太少……于是乎,出路在扩大招生——以为扩大招生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他们的结论是从美国“高考”的现状反推出来的:美国高校的招生量非常大,美国学生不需要通过激烈而残酷的“高考”来竞争上大学,所以美国可以从容地搞素质教育。这个推论非常糟糕。美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率在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8,(13)
当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还在为参加国内高考挤走独木桥的时候,美国高考披着华丽的外衣悄然来了——有人说,相对于中国高考,它是捷径,可以让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