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不久前到吉林某高校求职,该校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王某今年研究生毕业,联系了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很有希望签约,可用人单位却以第一学历不是重点大学将他拒签。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就业时面临的这一尴尬不得不令人深思:难道只有拥有本科名校、硕士名校、博士名校的学历背景,才能找到工作吗?用人单位为何有“名校情结”?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聘名单,该名单中的35位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其中,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20名。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南方日报》拜读《教师招聘的怪象》一文,颇有同感。的确,“学历崇拜”“名校崇拜”的现象,在时下的教师招聘中屡屡可见,而且,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怪象”。谁都清楚,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在人才选择中会存在多大的弊端。学历不等于能力,名校不等于才学,学历更高的人,其教育教学能力也不一定就比学历略低的人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5)
正华中师范大学曾公布2013年辅导员招聘公告,对辅导员学历要求"原则上为全日制博士学历",并强调应聘者的本科出身是"985""211"院校。据了解,该校并非唯一一家招博士辅导员的高校。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任职门槛逐年升高且追逐者众多,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到底是否需要这越来越高的"门槛"。关注高学历不如以事业留人高校辅导员曾被认为是一份辛苦繁琐、个人发展空间有限的工作。如今,这一观念早已被纷涌而至的应聘者打破。前几年,在招聘以本科学历为起点的辅导员时,一些高校发现,应聘者学历层次偏高,硕士、博士很常见,其中还不乏名校毕业  相似文献   

5.
<正>一、"考试来访"学生"老师,给你吃个橘子。"这个会给老师带零食的学生叫小鹂,她长相甜美,很会聊天,让人觉得活泼、好相处。小鹂妈妈中专学历,在国企做化验员;爸爸硕士学历,与妈妈同单位,是中层干部。在家里,妈妈是小鹂的教育主力,惯常的做法是一边说不给孩子压力,一边又督促孩子考取名校。爸爸工作忙碌,对小鹂有过不够聪明的评  相似文献   

6.
<正>01.新闻链接前阵子,北京市某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2022年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其中大多是名校毕业生,且从学历构成来看,95%以上都是硕士和博士。最“卷”的岗位是城管——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名硕士考取了崔各庄地区的城管监察岗,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更是拟录取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这一现象,一时间引发了热议……  相似文献   

7.
学科概况临沂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应用数学"学科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金银来教授、姜同松教授。该学科有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3人;临沂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微分方程、运筹学与控制论。  相似文献   

8.
曾在报上读到<博士求职感言:“第一学历”成了无法抹去的污点>一文,该文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苛求. 这位博士读的第一个高等学校是师专,接着读教育学院的本科,然后在军校读硕士,最后在一所名牌大学读博士.  相似文献   

9.
正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校甚至硬性规定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博士,高职办学水平就能相应地提高。在我看来,高职院校不是不可以有博士,而是"师傅"比"博士"更需要。只有博士,没有师傅的高职院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高职院校,绝对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求职难吗?很难。求职不难吗?不难。其实,难与不难完全在于自己。"三个‘985’,求职不受苦",职场中流传开来的一句顺口溜让人颇感心酸和无奈。每逢求职季,都会有一些硕士、博士曝出遭遇类似学历"查三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有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朋友,2002年12月14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让他们感慨颇多.一位博士研究生朋友告诉我,在会场上,他一下子找不到了自己的价值,参会的硕士生博士生人数之多出乎他的想象.也难怪如此,早就听人说"学士不如狗,硕士满街走,博士才可以抖一抖",如今则是"硕士不如狗,博士满街走,海归才可以抖一抖".这位朋友还说,如果再有人要报考博士硕士,让他看一看招聘会的情景,保证他会丧失热情.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是,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升学、就业之时的竞争也会进入高峰,即使高校扩大招生会使升学的竞争小一点,但人人都需要工作,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终究躲不过.碰巧现在的博士硕士大都是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又是遭遇高校扩大招生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3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一下子加剧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眼下,将有相当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有很多人会对这第一份工作感觉有点新鲜,感到兴奋,但这第一份工作未必是自己喜欢的或专业对口的。如何在初入职场时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以下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对工作范围的了解要清楚到具体细节,这样你才能评估自己是否胜任;同时,在你工作满负荷的时候,可以让老板知道你已经不能再兼做其他工作了。放下架子,融入团队。不要因为你的学历高而看不起别人,你缺少的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虚心向前辈学习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然的话,你会被人修理,被人排斥,到时就会…  相似文献   

13.
全国高校招生生源计划编制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各省高考录取率将试过30%,使普高热更是续火加温。相比之下,一些职业高中招生滑坡。而对严峻形势,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对此,我们应该冷静而理性地分析。我国既需要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千千万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基础的新型员工。以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海滨上地高科技实验区为例,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占7.5%,而职高学历层次的人占25.7。与其说职业学校面临着生存危机,不如说职业职业学校亟需进行重大改革:第一,加强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阿澈 《大学生》2012,(9):36-37
本科生自称"小本",硕士跟风自称"小硕",并没有博士接茬谦称"小博"。作为最高学历,博士就像是一座山峰拿到学位之后总有一种功成名就的快感,旁人就算不能体会也会仰视。这种荣誉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美国当然也是一样,知名留学论坛上流行一种说法,鼓励正在奋斗留学考试准备越洋发奋的人——PhD就是People have dreams的缩写。博士是一条纯学术的路,这点在性质上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终点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学位到达学术殿堂。然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师资队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是老教师的批量退休;二是新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硕士、博士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如十一学校有博士44名,硕士120名;北京四中有博士18名,博士后2名,硕士101余名.密云二中现有专任教师175名,其中硕士毕业教师已达到38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21.7%.可见,硕士、博士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正逐渐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6.
“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通过定量研究J大学近三届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无关。因此,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等领域,强调“第一学历”甚至把它作为准入“门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破除“第一学历歧视”,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回归正确评价共识;制定专门法律条款,建立纠错援助机制;践行品德能力导向,深化选人用人改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点评     
博士后任教中学课堂在人民大学附中,不仅有今年刚毕业的一名博士后来任教,而且还有9名博士教师担任着不同科目的任课教师。人大附中的第一位博士教师彭晓认为,中小学中的博士生教师会越来越多,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进中学应是中国教育的一种趋势。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表示,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引进博士生能带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提高基础教育档次、推进素质教育的好途径。摘自《北京青年报》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传奇式的文化英雄,小时侯却因家庭经济拮据,断断续续读了不到五年的书,学历栏上只填“识字”二字。就是这位“识字”的老人,主持了中国文化重镇——商务印书馆长达数十年,还曾主持过另一中国文化重镇——东方图书馆。在此期间,他主持出版了适应时代的大量教科书、工具书,翻译出版世界学术名著,整理出版了有价值的古籍,并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丛书集成》等大型文库。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经他之手指导的博士、硕士不下百人,有“博士之父”之称。一代文化巨人胡适、朱经农都是他在中国公学的学生。不仅如此,这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9.
袁鸿林,47岁,浙江海盐人,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南开大学博士学历;国学深厚,懂英、日、法、德、俄等多门外语,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下海做外贸生意。  相似文献   

20.
陈醇 《大学生》2020,(5):38-39
2017年,我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中国研究专业(Chinese Studies)硕士。我接触的第一门研讨课是"历史学:档案与方法"。这门课程本是历史系的博士必修课,我作为外专业的硕士生有一次选修外系课程的机会,于是导师在第一学期就推荐了这门课程给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中"存活"。教授在第一周的课程中告知我们,每周研讨一本著作,并由一位同学引导讨论。同时参考阅读的书有两至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