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三六一年,秦献公死了,二十一岁的太子——孝公继承了君位。处在西北的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比东方的六国要落后一些。直到献公的时候,秦国地主阶级才取得统治权力。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往往表现为“后来居上”。从孝公起,秦国开始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和商鞅坚持革新,实行变法是分不开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孝公,是一个有朝气的青年统治者。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代替周室,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要这样大干一番,不用说,首先要充实国力,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反动复辟势力,从而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国家。因此,孝公一上台,就下令求贤,为社会改革运动作好组织准备。商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募入秦的。商鞅出生于卫国,年龄和孝公差不多。自小爱读法家的书,把法家的先驱者魏国的政治改革家李悝作为学习榜样。他怀抱法家理想,曾投奔过魏国统治集团。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魏惠王不愿重用这个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变法革新的青年人。正在这个时候,商鞅听到秦国召贤的消息,就满怀希望地赶往秦国。  相似文献   

4.
<正>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傳商君"一事则鲜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23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有同学对我说,他们在一些参考资料上看到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9年,问我哪一年是对的,是课本错,还是参考资料错。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意查找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记载,得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用公元前359年作为商鞅变法的开始更恰当。《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卒用商鞅法……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可见,商鞅法已在孝公三年时被用,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又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三年,既见卫鞅,卫…  相似文献   

6.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7.
想起商鞅     
公元前338年,在陕西华县,一位壮年汉子被残忍地五马分尸,施以车裂之刑。那个汉子叫商鞅。100多年之后,天下大旱,中原各国纷纷出现流民队伍,可位处关中的秦国努力抓生产,促收成,保持了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秦国在天灾时的稳定得益于始自1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商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为强邻所欺辱,已经衰落,有雄心大志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秦孝公是个理想的领导者,他想让秦国从内忧外患中走出,建立春秋霸业。商鞅到了秦国得其明主,秦孝公如鱼得水。商鞅清楚,变法的成败不在知法、立法,而在执法。因此立木为信,有了“南门徙木”的试验。商鞅…  相似文献   

8.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商鞅燔书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来入秦。秦孝公在位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秦国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泰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商鞅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焚书主张的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于在实际行动上没有认真执行商鞅的主张,所以对中国文化典籍没有造成重大破坏。 李斯焚书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了。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使中国古代的无数文化典籍被烧毁,严重地摧残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11.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12.
《史记·商君列传》生动地记载商鞅变法的经过,也表达了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商君之法治国,所以司马迁对奠定秦并六国基础的商君变法的评价,一定会受到变法后秦国统治的成败影响,司马迁不但是以史学家的角度,而且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把追求王道政治的实现作为评判标准。就叙述者的角度、立场而言,《商君列传》是反秦反法家时代的产物,但又不能不承认其贡献,因此在《商君列传》中,可以读出儒法对抗的纠葛。  相似文献   

13.
《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怎样理解?窃,私自。在文言中,向别人特别是向上级或尊长表示个人意见时,常用“窃”字,含有自谦的意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中的“移风易俗”指什么?移风易俗,这里指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风俗习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相似文献   

14.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15.
《更法》篇写的是杰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坚持革新变法的事情。事情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中期秦国。当时秦孝公想要改变管理国家的办法,颁布垦荒法令,这本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措施。但他怕天下的人议论他,所以犹豫不决,便同他手下的商鞅、甘龙、杜挚三人商量。甘龙、杜挚是儒家代表,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中,商鞅总结历史经验,列举大量历史事实,痛斥了甘、杜  相似文献   

16.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法家。他在和儒家的斗争中,总结了前期法家李悝、吴起的法治思想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法治”和“农战”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路线。商鞅在秦献公夺取政权、初步实行改革的基础上,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他借助革命暴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废井田,开阡陌,进一步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了秦国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基础,为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树立了一个榜样,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社会制度大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确是“功如丘山”(《盐铁论·非鞅》)的。但是,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却把他的历史功绩污蔑和颠倒为历史罪过。现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商鞅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做了准备。可你知道吗?他却给魏国留下了遗憾。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看出商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病重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认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所以沉默不语。公叔痤见状就说:“那你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去为别国效力。”魏惠王表面答应了,事后却对他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先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又让我把他杀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病得如此糊涂,真是不幸!”那时秦国正在招贤纳士,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去了秦国,后来果…  相似文献   

18.
商鞅的故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掌握了秦国的军权和政权。于公元前356年,商鞅把他领会的法家思想理论,开始运用到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各个领域,进行法家学说的全面实践。 商鞅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马上去奸。”他指出:“没有战功而继续保持着高官厚禄的地位,处处作威作福的奴隶主阶级;不劳动只吃闲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阳奉阴违,妄图‘克己复礼’的儒生;弃农经商,敲诈勒索,从事奴隶制手工业,商业活动,没有爵禄而发财致富的商人;以及因懒惰造成贫困,不努力参加农业生产和作战,不当官而高居于人民之上的食客、游士,都属于奸民”。  相似文献   

19.
商鞅立木     
<正>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相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  相似文献   

20.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是我国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是一位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由后人辑录的《商君书》,包含了商鞅批判儒家反动教育观点,主张改革奴隶主旧教育的一系列进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历代反动派长期尊儒反法,一些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攻击商鞅“言武力不言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