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直接表述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核心是对主体感受的形象表现。朦胧诗的主体人格形象表现为真挚个性、“自我”核心地位的确立;超越“自我”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主体人格形象审美的趋向类型。  相似文献   

4.
5.
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我国抒情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廓清“抒情者”和“抒情人物”的内涵及其功用。认为我国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虽然有作家的几分影子,但决不能将其与作家视为同一人,它既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又是抒情作品不可或缺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人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发展的历史性、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必然要求。觉醒和重塑的途径即要从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又要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发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的《觉醒》中的女主角埃德娜·蒙特利尔本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 ,后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走上一条违背传统妇道的离经叛道之路。其实 ,她的觉醒过程只不过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作者试图通过埃德娜的例子揭示出处于传统的男权社会的女性的困苦与挣扎。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喜言“剑气箫心”,视为自己人格及思想的形象符号,后代研究者亦颇看重龚氏“剑气箫心”及其具有的近代知识分子人格觉醒的意义。然围绕这个话题,尚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如龚自珍从何年计算“剑气箫心”意识的?与此相关的像《宥情》、《长短言自序》等文到底写于何年?“剑气箫心”的内涵如何理解?它对龚氏诗词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篇文章便围绕上述问题,谈谈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9.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3):54-57,70
残雪是孤独的,她孤独地探索人性的最阴暗面,孤独地面对少之又少的读者。在残雪的小说中,也执意于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处境的悲剧性反映,体现较深刻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感到的无处不在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的语言形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事件发展描述起着关键的作用。作者必须重视文章的遣词造句,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于译作而言,要把文章的主题完整地再现给读者,保持原作丰姿,译者应注重译入语的语言形式,译文的语言形式不容忽视。以《觉醒》译作为例,试图说明译文的语言形式与主题再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略萨文学创作受到福克纳的深刻影响,他们创作的北美与拉美的神话世界相似之处颇多。从反旧制盼新生、缔造众生神话与走出约克纳帕塌法三方面窥视福克纳与略萨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与自然"一直都是欧美电影的创作主题,凭借自身超强的艺术表现力,欧美电影深刻地诠释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总结出女性与自然两者间存在着一荣俱荣的本质关系。同时,将美丽的女性与唯美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既使女性得到解放,又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正是对理想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生成是"五四"文学现代性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了"载道"观念的制约,成了个体情感、体验的空间。但随后由于政治文化的规约,诗歌成了公共话语的载体,成了意识形态和阶级观念的表述,成了"新古典主义"文本。而朦胧诗的出场,又一次续写了现代性神话,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现代性话语又一次迷失在文学的天堂。怎样分析和反思这一现象,必须把它纳入自"五四"开始的现代性诉求与激进政治思潮相矛盾而导致的话语转换场域之内来作一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在对传统通感手法继承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创新,既丰富、发展了传统诗歌的通感手法,同时也是对陷入僵化的当代诗歌语言的冲击与改造。  相似文献   

15.
1979年,随着电影、电视片的陆续上映、播出与几部歌剧的上演,其选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钟灵、周民震词。吕远、唐诃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凯接词:王酩曲)、《绒花》(刘国富、田农词 王酩曲)、《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阎树田、陶嘉舟词 常苏民、陶嘉舟曲)、  相似文献   

16.
论汉末赋体创作中抒情化与趣味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桓灵之世赋体创作的转变体现在抒情化和趣味化两种倾向。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直接密切,题材重大,创作态度严肃;后则着力于开掘曾被遮蔽的世俗情趣,题材趋于细碎,创作态度带有游戏意味。在这两种倾向中,趣味化是更为迅猛的潮流。正是这一点使汉末学区别于忧患深沉、密切关注社会人生的建安学。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美术创作主题蕴含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其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低估。引导学生以突出、鲜明、高尚、升华的主题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创作教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从"丢失—寻找"主题探索凡一平都市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现:其表层结构包括了"丢失—寻找—回归初始"和"丢失—寻找—彻底失去"两种叙事模式;在深层结构中,凡一平则通过小说人物的"寻找"来实现自己的寻找,即他通过人物的选择来演绎都市生存中人的异化,通过人物的人性流失来探索人异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诗人李瑛精心构制的政治抒情长诗<我的中国>出版一年来,佳评如潮,但评者往往都忽略了其艺术上的创新.本文从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活跃而丰厚的意象化诗歌语言、个体化的抒情方式三个方面论述其艺术构成要素,以及它对后世政治抒情长诗可能产生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