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从形式上看,古体、近体兼有;从内容上说,叙事、写景、咏怀、咏物、咏史、寓言兼备;从风格上说,前人用“峭”字形容概括:宋·高斯得说;“孤峭”,明·胡应麟言“清峭”,元·方回则谓“峭劲”,都着意强调一个“峭”字;今人则多从柳宗元特有的  相似文献   

2.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3.
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南蛮文化系中的一个分支,它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而著称于世。而梅山神鬼崇拜,则是梅山文化的重要标志。据《宋史·蛮夷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则长,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熙宁五年(1072年)始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二县。其辖地相当于今安化、新化二县和冷水江市全境,以及溆浦县、隆回县、新邵县、涟源市各一部分。古代新化称为上峒梅山,安化称为下峒梅山。笔  相似文献   

4.
一、有违编例而误收者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卷一录载朱存诗十数首,皆为朱存在南唐时所作大型组诗《金陵览古》二百章之中者。朱存其人亦未入宋,若入宋,也未见有入宋之诗作(有宋人诗误入者不计入)。《全宋诗·凡例》云:“凡唐五代人入宋以后有诗者,将其入宋以前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又云:其人“虽历经宋朝,而无宋时诗作,一概不录,如其诗写作时代难以确定,则从宽收入。”而朱存《金陵览古》大型组诗之写作时代有明确记载,不属于“写作时代难以确定”者。据马光祖、周应合于南宋理宗朝纂修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入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梅山文化?道光《宝庆府志·大政纪》:“上下梅山溪峒,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治今长沙市),南接邵(邵州,治今邵阳市),其西则长(长州,治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治今常德市)。马氏以来,蛮人据之,号曰莫徭。有厉禁禁其出入。”宋熙宁五年(1272)开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安化两县。按其地理范围来说,包括今新化、安化两县地及涟源、桃江、隆回、新  相似文献   

7.
落花有情     
花落和花开.同样能激发古人的诗兴。花开,令人联想到美丽的青春,容易产生生命的冲动:花落,则容易让人感到生命之美的短暂和大自然的无情,兴起哀伤的幽思。所以,从“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唐·杜甫《曲江》),到“水流花谢两无情”(唐·崔涂《春夕》)和“无可奈何花落去”(宋.晏殊《浣溪沙》),无数类似的题咏构成了落花诗的主调。  相似文献   

8.
教必善喻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成功的原因),又知教之所·由··废(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指教学),喻·(晓喻,含引导启发之意)也。道·(同“导”,引导)而弗牵·(拖、拉),强·(激励、劝勉)而弗抑·(压制),开·(启,开发)而弗达·(通达)。道而弗牵则和·(师生融  相似文献   

9.
归安皕宋楼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归安(今浙江湖州)曾有一座遐迩闻名的藏书楼,名曰“皕宋楼”.它所藏宋版刻本,号称两百部,故名“皕宋”.连同其它所藏,共二十万卷.它与同时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海内四大藏书楼.有“四部之菁英,旷世之鸿宝”的美称.但是,有关皕宋楼的情况,因留存下来的史料较少,一般已不为今人所知.因此,笔者根据调查与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A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宋·宋姚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询丽句必为邻。(唐·杜甫)不识庐山员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植)蝉噪林通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林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北朝·谢灵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  相似文献   

11.
夸夸我自己     
我是昆实小学五年(5)班的学生,一个性格开朗,聪明活泼的男生。不过我"‘勤’棋书画"却样样行。一听"琴棋书画",你可能要问我,你不会弹琴呀,我这里说的"勤",是勤劳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四大名楼1.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2.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3.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相似文献   

13.
(2·24)、、产‘、产、,子1 516 总论关于弘扬民族文化与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顾明远(1·2)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弘扬优 秀的民族文化“·“·“··”…伍柳亭(1·4)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哀振国(1·8)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丁钢(2 06)对教育科技功能的探讨”··“…喻梦林(2·9)关于学习的特点”一林崇德傅安球(2·13)关于优化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高佩王伟廉(2·16)教育二重性辩答录”·”·“··”…纪…  相似文献   

14.
(一)《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句中的“不期修古”,课本注释为:“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法常可”,注释为:“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此注首先令人生疑的是语意晦涩、逻辑欠通:“修古”一词,释之为“远古”,而“远古”何指?如单指上文的“上古之世”,则有乖原意;如兼指上文的“中古之世”与“近古之世”,则称名不当。再者,释“修”为“远”,而“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君书·开塞》)中的“修今”一词则无法讲解。“常可”一词,释之为“可常行之道”也不确切,难道“可常行之道”还不值得效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17.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道家二十六家七百三十四篇著作中,可确定属于宋、卫、陈、郑、齐、楚诸国者二十二家七百零一篇,占《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道家总人数的84%以上、著作总篇数的95%以上。而宋、卫、陈、郑、齐、楚诸国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众多的先秦道家人物和著作,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基本民众乃上古颛顼氏之苗裔,在他们的基因中天然地具有某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官”意识。“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亦即“道家者流,盖出于颛顼氏(重、黎)天地之官”。源于颛顼氏的道家思想文化基因在陈、宋、楚三国有较纯正的传承,其故地流行的老庄道家多主“虚静无为”和“以自隐无名为务”;而在卫、郑、齐三国的道家则明显具有东夷文化和西部炎黄文化融合的特征,其道家思想亦在道家之“道”的名义下,寻求与儒、法、刑、名等各种思想的相互调适与融通。  相似文献   

18.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19.
一、节日经典诗词诵读,领略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前后,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吟诵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是我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之一。元宵节前后,吟诵《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正月十五日夜》(唐·苏味道),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吟诵  相似文献   

20.
一八一 嗔 《说文》三上:“(讠真),恚也。”段注:“今人用嗔,古用(讠真)。昌真切,十二部。”河东方言称责怪、恼恨为chu,本字即“昌真切”之“(讠真)”,今多作“嗔”。如说:“你这样说,他会嗔你的。”“他嗔你那天没帮他说话。”此“嗔”今普通话口语中多用“吃腻”,书面语偶或见之。而古籍中则颇习用,兹举隋唐五代时的例子。如《敦煌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阿娘几度与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