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在这方面学术界虽也曾发表过一些论文,却缺乏有系统的研究著作问世,而游唤民的《先秦民本思想》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书对先秦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历史考察:殷商至西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当时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桀、纣亡国及现实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对民的认识尚处于直观阶段,只能说是民本思起的萌芽时期。春秋——发展时期。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瘠矣,君安得  相似文献   

2.
魏国栋 《兰台世界》2011,(12):17-18
老子民生思想现时价值表现为:“尚民为先”的重民思想可深化我党的执政理念;“崇俭抑奢”的利民思想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慎刑薄赋”的恤民思想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正治国”的爱民思想能凸显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3.
老子民生思想现时价值表现为:“尚民为先”的重民思想可深化我党的执政理念;“崇俭抑奢”的利民思想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慎刑薄赋”的恤民思想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正治国”的爱民思想能凸显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4.
曹元弼承张之洞《劝学篇·正权》的观念,在笺释《尚书》时对其中民本思想有较系统的阐释。在天地生生之德与人类爱敬之性的前提下,曹元弼依据经义,尝试重建天、天子、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社会秩序落实于如何保证人类的相生、相养、相保。围绕民之生养保全这一核心问题,曹元弼在笺释《尚书》的具体内容时,既强调天命无常,天命视民命而转移,认同革命的合理性;同时又基于战乱频仍、生民糜烂的现实,阐述君民一体、尊君保民之义,并有回应晚清民权之说的意味。就历史大势而言,曹元弼民本思想的保守性毫无疑问,但就学术史而言,却也是传统经学面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5.
梅玉明 《新闻世界》2012,(11):23-24
《乡约》作为央视七套大型的户外访谈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历经十年而不衰。笔者从其“民本”思想这一“内核入手,从栏目定位、主持人个性、受邀嘉宾、户外现场、叙述故事等五个方面分析其民本性,试图挖掘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探讨《乡约》给栏目策划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电台民生新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民生新闻?民,人民;生,生活。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的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它的根本和核心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它涉及的范围极广,理论界将其分为“大民生”和“小民生”。  相似文献   

7.
清承明制,港政固为有清“一代大政”。但是,随着“康乾盛世”烟消云散,清朝统治衰朽,清弊日深。造道光~朝,已是积重难返,虽有士大夫各逞巧思,试图起瘤救弊,但本世运消,将萎之花,终不可复振。清政的基础在清粮之征收。道光朝州县征清,贪赃枉法,勒取无艺,实达敲骨吸髓的地步。计其虐民之术,主要有三:其一,百般浮收。民间交米原有定额,州县纵容丁役上下其手,多方验削。计港额,“凡地一亩有零,无论一分一厘,皆并作二亩;米一升有零,无论一合一勺,皆并作二升”;及收米,则又有淋光、踢外、提猪、样盘米、贴米造名目。此…  相似文献   

8.
<正>《清圣训》是清代皇帝谕旨诏令的汇编,是记言类官修史书。有清一代12位皇帝,除逊帝宣统外,纂修了11朝圣训。前10朝各有满、汉两种文本,光绪朝只有汉文本。圣训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涉及敬天法祖、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百官规范、文治教化、恤民劝农、招降怀远等等,充分反映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清圣训》始修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并自此形成新帝登基即开圣训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圣训之定制。自康熙起,圣训的纂修改归实录馆而不再设圣训馆,实录告成原班人员续修圣训。圣训馆、实录馆都是临时机构,书成即散。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代覆亡与满清入主的特殊历史状况下,基于史学的眼光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做出了独特的诠释与阐发。本文主要从“民贵君轻”论、民本与君臣秩序之关系、民情与风俗、变置君主论等四方面,对王夫之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诠释加以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海燕 《新闻传播》2007,(12):54-55
近年来,以民本思想为价值取向、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已经成为媒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途径、落实“三贴近”的新举措、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