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2.
张毅莲 《出版参考》2013,(15):20-21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  相似文献   

3.
程驰  杨亚坤 《新闻前哨》2013,(12):67-69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仅仅根据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微博、微信作为微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已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他们纷纷申请微博媒体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并获得一定数量粉丝的支持。借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手段,要根据其特性制定相应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不能被庞大的粉丝数量迷惑,要实现受众群体细分,借电子阅读和广告协同的方式实现收费用户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张学佳 《新闻世界》2012,(10):97-98
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社会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其中以微电影为代表更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由于微电影有可看性、便捷性、互动性、灵活性的优势,微电影与广告间的跨界合作成为广告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局限,成为广告营销界的新宠。本文以海尔卡萨帝的微电影广告《谁的爱填满冰箱》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钟莉 《新闻窗》2014,(2):62-62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是,受众已很少有时间耐心阅读大篇幅的文章,“随时随地的碎片式阅读”成为主流。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必须提供传播方式简便、有冲击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微博、微信、微社区、微观点、微媒体等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正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大众",而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统纸质媒体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闻传播学意义上来讲,微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7.
好的版面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它可以愉悦受众心灵、提高传播效果。在激烈的竞争中,报纸编辑要推陈出新,以具有冲击力、个性鲜明的版面设计风格和特色,吸引和引导受众的阅读,实现信息最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邵林 《传媒观察》2014,(6):16-18
正技术进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媒体和社会文化变革的伟大力量。从社会宏观层面看,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社会带进了"微时代":微观点、微调查、微课题,微生活、微整形、微电影,当然还有势不可挡的微信、微博……一个个姓"微"的词汇把我们带进"微时代"。微时代是什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高","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0.
王丹 《东南传播》2012,(3):28-30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传播从受众时代转变成微众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也加速了网络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同时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借助于传播学的相关内容,深入分析微时代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寻找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晓萍 《传媒》2016,(24):50-51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流的高速流通,使受众逐渐丧失了对接收信息的原有耐性,最终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始选择以微型媒介作为信息载体,以裂变式展开多级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全新传播模式,即微传播.  相似文献   

12.
张磊 《东南传播》2021,(11):142-144
移动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深刻变革,人们的传播活动被分割为一个个不同的场景,不止产品消费市场,甚至政务都开始以场景为单位为大众提供服务.在场景化大背景下,新闻文稿作为单一的以文字为载体传播新闻内容的媒介,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考虑文本的撰写,还必须将场景思维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在新闻选题、撰写内容、发布内容的过程中将人们阅读信息的客观场景、信息能够带给受众的目标场景考虑其中,使受众置身于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场景中,从而感知、阅读、内化传播信息,最大化利用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长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激增消解了传统媒体在生产和传播渠道中的领导权,导致非主流信息的增多并分流了原本只关注主流信息的受众.如从长尾理论的独特视野来看,这就意味着受众对于微内容的关注在总量上可与对宏内容的关注相抗衡,由此长尾效应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4.
张文倩 《青年记者》2016,(30):34-35
“娱乐产品”作为国家形象营销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传者应采取以认知主体为中心的服务式传播和对话式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从“宣传”到“营销”,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阅听模式和传受关系对传播者提出的要求. 就国家形象的传播而言,从“宣传”到“营销”实质是将传播行为从政府体系向市场体系转移.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国家形象的传播是将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特殊信息进行输出,对于受众来说是一次以时间、情感和意识为货币的信息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5.
沈燕萍 《视听界》2014,(3):85-87
一、微博介入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受条件限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有限,微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限制。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新的特点。微博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是记者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如今,新闻事件发生,最早赶到事发地的往往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恰好就在附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为核心的新型大众信息传播方式与结构开始流行。人们将以数字技术和网络应用平台发展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介质为代表,以传播短小精悍的文化内容为特点的时代称为“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受众的表达渠道和表达欲望也在不断增加,但同时,碎片化、海量性的信息堆积也带来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蒲姗姗 《出版广角》2018,(10):60-62
信息服务方的"推"与信息传播载体及需求方的"拉",共同构成信息传播动力机制.在图书馆微内容传播中,图书馆是服务者,作用是推动微内容的传播;信息需求方则是微平台上的广大用户,用户需求拉动微内容的传播;而微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旨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拉取有价值的内容(知识与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整合信息传播生态链机制,优化微内容传播要素的驱动力,可提升微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姚忠呈 《新闻窗》2013,(5):68-69
“全媒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定义:就传播载体而言,可以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等;就传播内容而言,涵盖了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就传播渠道来说,包括了纸质、频率、网络等。在全媒体时代下,受众已经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新闻传播领域,受众面对浩繁的新闻信息,往往会被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的新闻图片所吸引。正是这样的传播方式,让受众更直观、更便捷、更迅速地了解了事件。新闻摄影正带着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直观的新闻形象,丰富、快捷的新闻信息,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许多信息未进入目标受众的意识层面便销声匿迹.要提高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发声能力,就要思考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力由哪些维度构成. “传播力的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而有效传播则是针对目标受众能够精确、快速地实现主体的意图.”①信息的传播力一方面是信息到达目标受众,被目标受众理解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使目标受众相信其内容,或者被信息的观点说服的能力.本文提出,信息的传播力由信息内容的信服力和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