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学生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在教育促进学生幸福的实现方面,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承担着重要使命。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具有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护持和滋养的意义品性,它指向学生的幸福。现代教育中的知识发生了异化,导致知识意义的缺失,学生的幸福也因此旁落。要实现学生幸福的终极目标,就必须重建课程知识观、设计教材要凸显生活性和生命性的意义品性、转换知识教学的逻辑话语,以期复归知识的意义品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培养优秀的教师候选人,美国教师教育项目开展了教师品性评价。该评价贯穿于教师候选人的整个学习和实习期间,旨在使教师候选人的品性在不断的反馈中得到充分发展。美国各高校教师教育项目对教师候选人的成功至关重要的品性评价内容进行界定。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包括行为检核表、评价量表、访谈和品性反思文章。品性评价的实施涉及教师品性评价介绍课程、签订教师品性评价协议、四次主要评价、不定时的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应用。教师品性的改进采用发挥教授和导师的模范作用、教师品性研讨会、品性改进课程和PDR-PREP方法等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推广,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认知,更要培养“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与此相适应,这一理念也将成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在教育观念上树立…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立了实践取向基本理念,作为实践教学核心内容的教育实习课程理应得到科学设置和强化管理。但从现实情况看,教育实践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使教育实习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真正成为教师培养中最有力的教学环节,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诸方面进行有效重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7.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体认和获得的一种专业行为准则与专业品性,是一种能使教师积极有效地承担"教书育人"角色的内在精神品格,是推动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潜能的动力之源。从教师特有的专业性质来分析,其德性结构主要包括教师的爱心、教师的善良、教师的宽容、教师的公正、教师的理解和教师的角色敬畏等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教师教育的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品性。它与传统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品性"取代了原有的"态度"成为新的一维。"品性"标准的提出克服了教师道德教育忽视实际工作表现的缺点,把教师道德教育的理论标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品性的评价主要借助观察。"品性"标准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知识课程忽视了教育的文化使命,它使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丧失,使学校教育面临重重危机.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必须构建自身的文化品性,构建自身的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运行规则,实现从知识课程向文化课程的转变.文化课程是通向教育本真之路.  相似文献   

10.
智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与教育的关系密切,所以教育本身就拥有浓厚的智慧气息。然而近代以来,教育几乎成为了知识传授的代名词,与智慧日渐疏远,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也没有了智慧的品性,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应充满智慧的成分,要求教师应成为智慧型教师;师范教育亦应承担起培养智慧型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实践取向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是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的要求,是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的要求,更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遭遇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西方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世界中稳定和基础性的一部分,一直是教师教育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随着教师知识认识论的变化,其研究内容也随之在演变和扩展:从教师知识分类研究发展到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知识观的转向必然会导致教师发展范式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对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凯兴斯泰纳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其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关注.凯兴斯泰纳教师观的主要内容有:知识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教师的惟一标准,一个仅仅具有一些理论知识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实践的教育者";教师应具有爱的倾向与热情、教育机智、对个性诊断的能力、人格影响力等素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以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育的改进创新为基础和动力。大学与中小学的相互了解,彼此协作有利于改变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状况。大学对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以需为本的培训,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合作培养师范生等活动,能够有效增进大学教师的实践性内容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衍生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改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改善教育实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心,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学习反馈是学习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条件。由此,CTCL范式下的基本命题由学习的要素、过程、资源、方式、价值和目标等几个主要维度构成,其研究应用围绕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例举。  相似文献   

16.
论自我调适型教师专业成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系统的核心使命,其终极目的是练就教师的专业技艺。教师专业成长是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在应对教育实践问题中重构专业自我的过程。自我调适型专业成长观是继知能增长观与指导力训练观之后的第三种教师专业成长观,教育情境、实践环流、实践性理论构成了该专业成长观的三个支撑点,关注实践逻辑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8.
教育观念不是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必需条件,对专业教育观念的过度倚重极易使专业型教师教育患上"观念崇拜症"。反思教育观念的局限,对专业型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省察是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自由生成的行动起点。从观念论走向存在论,从知识论走向文化论,用教师文化的新内涵来统摄教师的完整教育生活,实现教师教育行动的真正自由,是专业型教师教育永葆其勃勃生机的应然出路。  相似文献   

19.
Teacher motiva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 and congruence betwee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as elements which determine successful outcomes for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need of speci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ducational Review Team as a further evolution of practice influenced by earlier repor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teacher support teams. The value of adding a monitoring function, subject area consultation, and the authority to alloc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the composition of teams is confirmed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 on the elements of effective education described above.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