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林白、陈染是90年代女性写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虽然他们的创作起步于八十年代末期。与80年代女作家相比,她们更执着于女性生命的真实,自觉地与男权文化中心话语疏离,坚持以女性话语方式抒写对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个人化写作是她们的鲜明的特点,个人体验和命运的抒写  相似文献   

3.
论方方、池莉小说创作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活跃着的两位女性作家,方方和池莉,由于同一文化地域,同一创作源泉,同一时期发表作品产同时享有较大声誉的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混为一谈,但她们又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艺术风格文化熏陶各异,在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取向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4.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在创作中无疑是偏爱女性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偏爱女孩的,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曹文轩是把自已的文学追求、美学理想交付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的。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优美的执著;承载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作家对人类当下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追寻。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在创作中无疑是偏爱女性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偏爱女孩的,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曹文轩是把自已的文学追求、美学理想交付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的。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优美的执著;承载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作家对人类当下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性作家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文化思潮的双面影响,她们徘徊在淑女与作家之间,在女性积极"展现"自己的社会中尝试拒绝"展现",她们进行着自我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家中,女真族作家石君宝在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三部婚恋杂剧中塑造了三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但有元代婚恋杂剧中一般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美丽善良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民主自由意识。这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特征,同时也与作者的思想、民族出身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9.
畸变:另类的女性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文学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都用丑化的叙述模式,书写了一群心理危机、人格缺失、行为变异的畸变女性形象,他们把这类女性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矛盾和复杂关系之中,以性的压抑作为焦点,探究她们畸变的生成过程。情的“失时”导致了心理的畸变,也伴随着怨恨的产生,她们既因袭着传统的怨妇心理,又有着暴戾、乖张的行为方式,她们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反抗者,还是父权社会的共谋者,在性格和命运上显示着双重悲剧。她们用变态的模式对传统女性进行报复式的解构,显示着深刻的批判性而缺乏重构性。  相似文献   

10.
欧美文学史上三位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女性作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写进了一位疯女性,这就是活跃于十九世纪文坛的法国的乔治·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她们分别在《安吉堡的磨工》、《简·爱》、《黄色糊墙纸》中,塑造了布芮可里伦、伯莎·梅森和身为人妻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我”的形象。这三个疯女性的出现,决不是出于女性作家的“奇怪的幻想”,也不是因为“情节剧式的夸张格调”的需要,而是妇女解放的历史要求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她们身上都表现着强烈的妇女意识,她们是妇女解放的执着追求者和牺  相似文献   

11.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十堰女性作家众多,她们以女性细腻敏感和丰富多情关照着社会和生活,通过独特的视角,以鲜明的精神风格和女性情怀抒发着对文学的坚守和生活的热爱。她们不仅是是歌唱生活也是在歌唱自我。  相似文献   

13.
徐桁 《现代语文》2010,(4):121-123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形象的文本细读,认为她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现着作家心目中的"中国式女人"的特征。那便是:背负着生活的伤痛,然后学会在磨难中累积生存的智慧,又因为聪明地洞穿了生命的真相而讳莫如深,终于得以坚强地完成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韩素音和芭芭拉·布什都是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比较她们的自传会引出很多热门话题 ,其中之一就是爱国精神。许多人总认为美国是一块更具有吸引力的热土 ,他们想方设法移民美国 ,到头来发现那里不是天堂。在经历了多年的苦难和动乱后 ,中国重新走上正轨。跨入新的世纪 ,中国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读完这两本传记 ,我们将对“爱国”有更深的领会 ,知道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因为根永远留在那块土地上  相似文献   

15.
绿色世界”是莎士比亚在早期喜剧中构建的理想王国,它充分体现了作家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愿望。在公正、和谐的“绿色世界”里,活跃着一群“南欧少女”,她们是“美惠女神”的化身,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女性的时代精神,也寄托了作家对女性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16.
四位性格、命运迥异的中国女性,因为战争、因为家难,在19世纪中期移居美国。在美国,她们和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从成长经历到价值观都有了巨大的差异。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构成了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  相似文献   

17.
类似的事例也许在反映一种事实:即使经历了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女性在家庭亲族关系中依然起着纽带的作用。比起她们的丈夫,她们更善于交谈和显露同情心,因而她们更为频繁地和亲族们进行交流;同时她们也更擅长于成为鸡毛蒜皮的矛盾的挑起者。正因为如此,你无法忽略她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张彩云 《现代语文》2007,(9):79-80,87
李清照与朱淑真是宋代相映生辉的女作家。她们的诗词在艺术构思、题材范围、艺术风格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但是她们在艺术主张、艺术感受、厚重感等方面又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把握她们的异同,揭示其艺术特色,对于女性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碧落林中永远祥和一片,没有纷争, 更无杀戮。只有一些默默无闻的花仙们穿梭忙碌着,我跟在她们身后,有些卑微。但我从来不曾觉得不幸福,因为可以看到心爱的伊俟的身影,因为可以闻到来自红葵的花香。  相似文献   

20.
走过春天     
伊宁和雨晴迷失在春天,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故事……她们走过了春天,因为她们更珍爱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