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察任何事物的变迁,首要的应透视推进或阻碍其变迁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的思路紧密相联。当时党内囿于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及对农业合作化的不同理解,在发展农业的制度选择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其相互牵动、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包产到户浮沉不定、几度变迁,并折射出深刻的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图一: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消费场景。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衣衫上都打着补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由于没有人来买烤白薯.卖者只能拿着烤白薯独自取暖.而没有钱的买者,也只能“望薯兴叹”,“口水直下三千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运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经典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思想,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飞 《现代语文》2006,(3):102-103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各阶段美的规律各不相同,蕴含在艺中并支撑它的审美体验的最优化方案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艺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题材的转变、风格的转变、美学精神和艺思想的转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存在的转变所导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思想化启蒙改变中国的面貌、改造国民的素质失败之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把艺作为武器,直接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就成了进步作家和激进知识分子顺势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建立伊始的50年代,文艺教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以1957年为界,之前以全面介绍经苏联解释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之后为以毛泽东文艺思想取代苏联文艺思想体系的历史转折期。这种变化体现了文艺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30年内,教师心理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为教师基本特征的构建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开始,探索教师成长机制,而进入新世纪后主要关注教师的自主性,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实质上在不断重新诠释着“好教师”的内涵和标准。  相似文献   

7.
8.
现在,人们容易看到,办一所学校,是先有筹办者,请来校长,再聘来教师.而后招来了学生,学校就办起来了。似乎校长是源,学生是流,校长是先生,学生是后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段光辉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正直、廉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其主要特点有: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世界观;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继续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崇尚统一、服从的心理;20世纪50年代末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来到县城高中任教。教室是建于50年代的砖木结构简易平房,地面是黄土压平的,坑坑洼洼,天花板是木条上糊泥沙,外涂一层石灰浆,一有震动或大风,灰沙俱下。室内陈设简单极了:一块黑板,几十张旧课桌,一个破讲台,几盏悬吊的昏暗的白炽灯,还有墙角里两只扫帚和一个灰斗——没有垃圾桶。  相似文献   

11.
王晓静 《文教资料》2006,(11):210-211
1951年和1990年,大陆地区先后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及其修订,这些用法虽未在香港实施却对这一地区的中文出版物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试图简单归纳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中文出版物中标点符号使用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数学并不一定要培养数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了一个新的改革高潮。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制定了《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标准》,其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具有信心;具有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地交流;学会数学地推理。这个目标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科普环境、性质、功能、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普的基本特征。指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科普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群众需求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创新机制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大哉,武训!     
提起武训,年纪轻点的,连他的名字都不见得听说过,更遑论知其为何许人了:年纪长点的,可能听说过,但记忆十之八九会把他同20世纪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其他就知之甚少了。今天,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走近武训,也许能读出一个异样的武训,也许会觉得这个名字应该记得。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四川的院系调整在背景、调整前四川高校的基本状况、调整的过程、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和全国的院系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54年底,以"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批判运动作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同时解决国内人才紧缺的局面,新中国向苏联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苏学生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及业务考查,最终派往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学成后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科技、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实证研究是最早源于社会学领域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孔德视其为社会学有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但实证的研究方式现在已经不是社会学研究的特有方式,它已逐步被社会科学的其他相关领域所运用,成为各门学科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教育管理领域使用实证方式这一研究手段,从国外来看,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兴起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意识到实证研究手段的重要性。现今,随着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实证研究受到了诸多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证手段在教育领域运用中的有些问题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