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  相似文献   

2.
张梅玲教授《如何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增长》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曾在小学四年级一个48人的班级里,就‘小学生能否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课题进行过一次测查。测查的内容是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我们先测查了5道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  相似文献   

3.
有些刊物近期常提到“知识更新”的加速度规律问题。说“每隔十年,知识的总量就要翻一番”,或说“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就要翻一番”等等。究竟是什么东西翻一番?过多长时间翻一番?众说纷纭,互相矛盾。而且,什么叫“知识总量”?概念模糊不清。如果按“每隔七至十年知识总量翻一番”这个周期来看的话,计划十年出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完书之日,也就是它陈旧过时之时,令人难以置信。现代科学技术确实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4.
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了《化工原理》不同章节间存在着“比较”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化工原理》作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知识内涵可“比较”,有“理”可循;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比较”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概念更加清晰,进一步扩展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任务型学习”活动教学理念概述。“任务型学习活动”这一教学理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未由国外教育家提出,90年代引入我国,2001年它被教育部写入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但直到目前,它尚未被我国广大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仅在个别外语实验学校实验过,普通中学开展实践的很少。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传授比重大,语言实践不足,学生学了英语却不能运用。针对这一现状,笔近年尝试普通初中英语“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活动”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化价值观念在一些关键性的范畴有相当大的“转向”,在话语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型”。学们以80年代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对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话语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层的社会化原因。研究和清理90年代化价值走向,能为我们提供知识,复予前瞻。  相似文献   

8.
“欸乃”≠“啊哎”─—与罗鑫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初中语文第四册柳宗元《渔翁》诗有“乃一声山水绿”一句,课本注解为:“在绿水青山之中听见摇橹声。乃,摇橹声。”为此,罗鑫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乃”释意辨》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训练”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目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训练”一词出现近20次。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课堂教学中“人文感悟”“文本对话”成为热点。“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18次,涉及阅读教学的有11次之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第一次对《尚书》“汝、尔、乃、而”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对文言对称代词研究的传统观,大多有辩证,诸如:《尚书》的“汝、尔、乃、而”仅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单复数同形;“汝、尔、乃”没有格的区别;“汝、尔”感情表达有差别。同时,还多侧面地证实了“尔”代替别的对称代词逐渐演变为“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叶青发 《物理教师》2006,27(1):25-26
1问题的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争到90年代.“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到“双主体说”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0年代末,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但另一方而,有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两个极端化倾向:一是拒绝接受,他们有很多理由,“教无定法”,“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等.二是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花样,教法越“花”,越是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教师博览》的一篇文章——《70分与90分的差距》,深有感触,现节录有关部分并加以说明:新学期虽刚刚开始,不少家长就感到有些困惑。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室,同一位老师,上同一堂课,甚至做同样的作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70分,人家的孩子90分?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刘坤指出,70分与90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20分的差距,而是表现出学生在学习水平上带有本质性因素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源于他们在“第三次学习”上的不同。据介绍,学生学习知识可分为三个阶段:“上课听讲”可称为“第一次学习”,更多地表现为可接受性学习“;回家作业”是“第二次学…  相似文献   

13.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努力,可为什么自己只能考70分,人家却得90分?这是很多学生困惑和茫然的问题。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刘坤指出,这一差异体现出中等生和优等生在“第三次学习”上的不同。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课听讲”可以称为“第一次学习”;“家庭作业”是“第二次学习”;此后的知识深化过程是“第三次学习”。通过前两次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基本知识,并学习,知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能力。“第三次学习”才是真正形成能力的关键一环。所谓“第三次学习”,是在第一次、第二次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入学习过程。首先…  相似文献   

14.
教师应强化6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7-10年翻一番,“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因此一个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获得。作为教师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这个“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16.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段新才《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  相似文献   

17.
说起我和《小火炬》的结缘,那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在20世纪90年代,我还是一个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当时我也不知道往哪里投稿,就到邮局订阅了一些儿童杂志,其中就有《小火炬》。我认真研究了《小火炬》中的栏目,学习了里面的文章,然后按照要求,尝试性地写了一篇小小的童话:《老狼冰雕》。  相似文献   

18.
专业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社会是一个最大的知识体系,以空前的速度飞跃发展,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也日新月异。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前一般学科内容5~10年更新一次,而90年代后3~5年则更新一次,到21世纪初,基本上1~2年就更新一次,在专业学科方面变化尤为突出,像计算机发展,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短短的5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经历了大型机、微型机及网络阶段,现在计算机正向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发展。在机电方面,正向数控加工、无人控制车间及高科技领域发展,等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有人预测到2020年80%…  相似文献   

19.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段新才《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  相似文献   

20.
这“杂”不是那“杂”《欢迎“杂家”》论证指瑕山东/陶俊智《杂文四则》中的《欢迎“杂家”》一文,“说明学习要注意知识的广博,注重知识的积累”,立意是很有意义的,前四节的论述也很严谨,很有说服力,但以后的几节在给“杂家”正名的时候,却似有偷换概念之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