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芳 《中国教师》2008,(15):37-39
黄济,原名于鸿德,我国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生,山东即墨人。北平师范学院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员,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文化论坛》学术顾问黄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8日晚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黄济,原名于鸿德。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生于山东省即墨县。1946年至194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1949年华北大学教育系毕业。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特别是在"文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每当愤世嫉俗之刻,鼻青脸肿之时,心灰意冷之日,只要想想他们的音容,想想他们的笑貌,便渐渐地会心情舒缓起来,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留恋,生活总算存在价值,社会毕竟还有温暖。经常的,为着有这样的人,有幸识得这样的人,感谢上帝、安拉和佛祖。这样的人,在长辈中有几位,同辈中有少许,晚辈中有若干,而长辈之中排在第一的,是黄济先生。人人赞黄先生好人:好脾气、好涵养、好风度。在我看来,是缘于他淳朴简  相似文献   

4.
<正>吾师黄济先生原名于鸿德,山东即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投黄师门下,成为先生的及门弟子。那时先生的名气已经挺大,  相似文献   

5.
檀传宝 《中国教师》2009,(19):23-24
<正>黄济教授是我的恩师。能从黄先生学教育是我一生的荣幸。我是于1991年秋在北京师范大学上研究生的时候,在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原理课上第一次正式见到黄先生(校园路上常常遇到蹬三轮的黄教授当不算"正  相似文献   

6.
<正>初次听到先生的名字,是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课堂上,那是2001年的春天,我读大一。"我的老师黄济先生"是石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到某个教育概念或教育问题的时候,黄济先生的观点会被引用;讲到为学为人之道时,黄济先生的事迹则会被拿来做例证。十几年过去,石老师那自豪而仰慕的语气,仍然清晰地印在记忆里。当时就想,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能有这样神奇的魅力,赢得学生如此的敬仰?后来读过先生的《教育哲学通论》,听过先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1981-1982年间,我就曾有幸当面聆听黄济先生讲授教育哲学(据我所知,这是1949年后在高校第一次开设教育哲学课程),但作为晚辈,与先生的直接接触非常有限。而就是这有限的接触,使我对黄先生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胸怀和人格有了切身的体悟。1995年10月,我出任北师大教育系副主任,分管科研、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工作。任职后不久,就得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申报在即。在当时,我只是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建优建强教育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黄济先生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教育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总结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新体系。为此,他自觉谋划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他主张面向教育实践开展教育哲学研究,推动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协同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教育哲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哲学学科的规范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哲学研究的动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研究学术自觉的反映,体现着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教育哲学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批判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的各种流派,创建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黄济先生三十年的探求为解决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的古与今、东与西等事关新时期有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发展的前提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黄济先生的明白、朴实的文风和谦逊、民主、包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学术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乃至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0,(9):F0004-F0004
2010年10月9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举行潘懋元教授90华诞庆典,《大学》杂志社全体同仁,特向潘先生致以衷心的祝贺!潘先生创建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虽功成名就,却创新之力不竭;虽身为耄耋,却学术思想活跃。他以积极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学者的学术责任,以乐观豁达和健康向上的人格魃力诠释了师者的人生价值。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典范,是后生学子孜孜以求的导师楷模。  相似文献   

11.
黄济口述史     
<正>定价:66.00元本书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奠基人黄济先生讲述的本人的教育、生活经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门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樊秀丽副教授整理,图文并茂,从黄济先生个人的人生历史来反映民国末年至今的中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10,(25):17-17
日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先生九十华诞庆典在北京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崇德教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有铨教授等学界近百位学者出席庆典。  相似文献   

13.
<正>黄济先生一直以"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座右铭。先生一生勤勉,最后可以说是牺牲在工作上——94岁高龄的黄先生不仅老骥伏枥、笔耕不止,他的溘然离世竟是因为希望改进睡眠质量、提高写作效率而多食了一些安眠药,因而在如厕时瞌睡导致颈部骨折,进而住院牵引、导致并发症……先生之"勤"德,自不待言。黄先生一生谦逊,虽在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国学教育等领域建树良多,但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称自  相似文献   

14.
鱼霞 《中国教师》2015,(2):82-84
<正>我不是黄济先生的入门弟子,也不是他的同事,却是他学生的学生,是教育学的同道中人。我所知道的黄先生,更多是他对学生的仁爱,对友人的真诚,对病妻长期照顾和不离不弃。当得知黄先生谢世,心绪难以平静,写下这些文字,以一个教育学晚生的身份对一位自己敬仰的人生楷模和大师表达一份缅怀之情。初识黄济先生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时他编写的《教育哲学》的封面上,当年教我们这门  相似文献   

15.
于伟 《教育研究》2014,(1):68-73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陈元晖先生历经不平凡的学术生涯,始终没有放弃对教育学的执着探索。他提出"先办好附中,才能办好教育系",倡导"教育家"而非"教书匠"执教,明确了教育学是"使人聪明之学",强调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秀遗产"、建设中国的"新教育学"等,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长期积淀的哲学和心理学素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正>黄济先生是我的恩师!我是先生1994届硕士生和1997届的博士生,毕业后接过先生手中的教鞭,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10年7月20日是先生的90寿诞,我特地记叙几件20多年来先生关心、鼓励和指导我成长的小事情,以期向读者说明先生的朴素、慈爱、热忱、正直、谦逊、勤奋、博学、  相似文献   

17.
骆风 《中国教师》2015,(2):85-87
<正>1982年我大学毕业到洛阳师范学院工作,"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半年之后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从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师转到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担任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工作。我在参加北师大教育系的教育基本理论函授班过程中开始一步一步了解教育学,弥补专业上的严重不足。那些年头教育学的专业书籍稀缺,我有幸读到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初稿》,如久旱遇甘霖一样心情十分畅快,但有许多的不懂和懵懂,便写信请教这本书的作者,黄  相似文献   

18.
在南国农先生90华诞之际,作为一名涉足教育技术领域不久但又注定要长期在此领域奋斗的晚辈,总想表达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手。论学识,南国农先生作为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公认的奠基人之一,他教育功底深厚,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晚辈不敢评论。论才华,就连萧树滋先生也曾这样评价南先生:老南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表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在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以及促进中美教育学术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日前授予顾明远先生荣誉教授。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次把这一职衔授予中国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是我国享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今年是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