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元与纪元     
公元即公历纪元,也叫基督纪元,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这年以前称公元前。始行于公元6世纪。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有纪元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以后,历朝诸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与发展,固然得助于有利的历史条件、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但这一些,毕竟还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因此,研究秦汉史学成长的原由,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深入探讨其内因。谈到史学发展的内因,自应从史学家说起。这是因为,史家是史学的主体。史学水平的高下,取决于史家才能的大小。如果没有素质良好的史才,没有一批卓越的史家,史学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本来,我国早在殷周时已有史官,在史官中也有不少的史才。但由于其主要任务还不是修史,因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史家。史家的出现,始于修史活动开始出现的宗周春秋之际。经  相似文献   

3.
“尊史”思想是晚清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龚自珍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龚氏指出:史官应“善入”与“善出”;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氏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尊史”思想是晚清时期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龚自珍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龚氏指出:史官应“善入”与“善出”,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氏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殷周时代 ,一切学术都由统治者直接控制 ,史官之职也是世袭的 ,有着很高的地位和特质 ,所作之史书在一般人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信。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修史逐渐受到强暴势力的威胁 ,但仍有史官冒着生命危险修史的例子 ,涌现了一批像董狐、南史氏这样的“良史”。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史官屈从于强暴势力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趋于低落 ,同时史官本身也出现了许多缺陷和弱点。到战国中期 ,史官的地位已低落到世人羞而为之的地步。而伴随史官地位低落的 ,则是史官修史之风的败坏 ,强暴势力的因素越来越影响史官的修史。到西汉时 ,史官的地位已经低落到和倡优差不多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史学三题     
从中国史学史尤其是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历程来看,“史”的含义的演变,人们怎样认识“史学”,人们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考察了20世纪以前,人们赋予“史”以史官、史书、史事之含义的演进过程,人们关于“史学”之内涵在认识上由显现到丰富的演进过程,以及人们的史学史意识之不断加强的演进过程,在前人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74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 ,有关公元前 841年以前不确切的时间前面都加了一个“约”字 ,但在课本中有好几处都未加 ,如第 2 0页的“公元前 2 1世纪”两处 ,第 2 2页的“公元前 16世纪”、“公元前 14世纪” ,第 2 9页“公元前 11世纪中期” ,第 2 6页和第 3 3页练习题中“公元前 2 1世纪。要不要“约”?$河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起源     
我国历电悠久,文化发达,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面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发展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公元前2197——1122年)则有了正式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曰校,校者,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说西周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答:现行十年制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和近代学者编写的中国古代史著作,多数都肯定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种说法的根据,主要是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为我们提供的系统纪年资料,起自西周共和元年.西周共和以前的纪年资料,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残缺不全了.司马迁说:“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  相似文献   

10.
一、唐代官方史学的历史渊源官方史学,就是政府组织的史学活动。官方史学在中国古代起源甚早,据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①,不过此系后人追记,是否果真如此,不无可疑。但至迟到殷代已出现最早的史官,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时有“作册”、“大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图书、记录时政大事②。《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册”和“典”或许就出自殷代史官之手。据考证,《尚书》中有的篇章可能成于殷商时期③,如然,则也应是史官之作。西周时期,有太史和内史之职,太史掌记录时事,内史司录载王命…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12.
一、跳不出猜谜辨伪圈《光明日报》曾刊登华君武先生的漫画曹雪芹质问红学家:“你怎么数起我的头发来了?”意味深长。它既揭示了当代红学的史学倾向性,又道出了有识之士对当代红学研究的普遍不满。红学变成曹学,确实未免滑稽。当代红学研究越来越离题了。新旧红学都是史学重于文学。1954年后,作为新红学对立面而开始出现的“市民说”、“农民说”、“传统说”,主要的结论也都是从史学的角度得出的。“市民说”认为18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红楼梦》中所反映出的这种带有解放人解放个性的性质的新命题,就其社会性质讲,只可能  相似文献   

13.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4.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传统说法,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已显示有国家的意义。夏代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中国历史年代,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才是正确纪年的开始,以前的年代不甚确切。那么,夏代年代究应如何断限呢?根据史记夏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说夏“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是四百三十二年,商灭夏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六十二年,当由此上推,得出夏的年代断限。则夏代应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间约五百年左右,距今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是中国史学产生的时代,也是应用史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应用史学经历了以僭“天命”为依托的史政不分;以冒“礼”为依托的史官职能专业化;以“仁”、“霸”为依托的实际应用等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天命为经、以礼为纬,以仁、霸为节的应用史学实践体系。中国应用史学的先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常会遇到“贞观”、“开元”、“洪武”、“崇祯”、“康熙”等年号,有时还用它来代表某一帝王,如“乾隆帝”、“光绪帝”等。什么是年号?年号就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的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的,从此就采用  相似文献   

18.
1835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吕振羽的重要史学著作之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有重大影响的史学代表作。在此之前,吕振羽在1933年6月编定、由中国大学发行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的第三编“殷代的奴隶制度经济”和第四编“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提纲中就已大体形成了关于殷商奴隶社会和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拥有领先优势。本文即对《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学术贡献作一重点分析。一、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论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上,载明春秋时期是自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至公元前四八一年止的二四二年,战国时代是自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止的一百八十多年,那麽春秋止的公元前四八一年至公元前四○三年(战国开始)中间七十八年将叫什么时代呢?为什么不连接呢?同时课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与许立群著的“中国史话”中所载的战国时代开始为公元前四五三年(即周贞定王十六年)又相矛盾了,到底是谁对呢!(福建永春锦斗中心小学徐其勋)答:“春秋”时代这个名辞,是由孔子“春秋”一书得名的。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春秋”一书,始於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於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一般人称此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这就是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所载春秋时期起迄的根据。“战国”这个名辞,或以为源於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但“战国策”中载苏代说燕王噲云:“凡天下之战国七”。可见当时已有“战国”这个名辞。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冢列为诸侯为起端,最早记载见於“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