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交流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但在所有这些交流中,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无疑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几乎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航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无疑有助于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以及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据此我们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划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考察,既:闭关政策(1757)前的中英关系;闭关政策到19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英关系;19世纪三十年代到鸦片战争爆发为止的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英关系史上一个不平等时代的终结张顺洪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留学英国香港回归是中英关系史上一个不平等时代的终结。二百多年来的中英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乾隆五十八年到鸦片战争,是英国在军事、外交上对中国进行挑战的时期。第二阶段从鸦片战...  相似文献   

3.
抗战中后期,英国政府官员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极具殖民主义和反华倾向的言论,曾两次引发中国媒体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英国政府内部也在关于如何宣传中国抗战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经英国政府相关部门反复讨论后,最终达成共识,主张为鼓励中国继续抗日之需要,英国应从正面适度赞扬中国的抗战业绩,以缓和因中国反英运动而引发的日趋紧张的中英关系。自1943年底到1944年8月,英国政府官员及受政府控制的英国媒体在对华宣传问题上尽量保持克制,极少出现反华论调,中英关系也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英国政府在对中国抗战宣传上的积极姿态,本质上还是为了维系并改善中英关系、维护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从客观效果上而言,这既有利于中英关系的改观,也有助于中国抗战的最终获胜。  相似文献   

4.
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的需要,意欲染指西藏,作为缓冲地带。因而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能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又能协调战时中英关系,防止中英关系恶化,成为摆  相似文献   

5.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英关系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充满波折,尤其是香港回归的前几年当中,中英关系进入了一个滞涨期,对于香港事务的干预不断,加上贸易规模增长比较慢,双方的高层互访比较少,可以说总体上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从2008年以后,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对英国经济的恢复产生的巨大作用,让中英关系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双方高层互访不断,在国际事务上的意见开始一致,但是其中也出现的一些小插曲,对中英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与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年至1949年新疆地区的中英关系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新疆的近代开发和建设;但是同时也表明,军阀体制不适应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良好的国际关系只是新疆开发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祖国的强大国家力量,必须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1.20 16 2.中英关系应当好起来 3.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 4.一是严格进行“两控”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港澳台问题研究第一部分港澳问题研究一、“八五”期间研究概况(一)国内研究概况“八五”期间,内地对港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对香港的研究,随着“97”的临近,以及前段时期中英关系紧张,香港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自然将人们的研究目光由对香港现有各种体...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时期 ,是中美中英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美英两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起源时期 ,他们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 ,对华政策不尽相同 ,因此 ,在处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上 ,态度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出身在战乱年代的包玉刚,从小就有教育情节,由于社会及个人原因,他长大后干了实业。中国改革开放后,他帮助中国政府兴办教育,延续了他早年"教育救国"的理念。这不但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发展了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形象在中国人眼里经历了从"夷"到非"夷"的过程,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晚清文人王韬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韬对英国形象作了别具一格的塑造,他不仅将英国从"夷"类形象中开脱,还把英国描画成一个富强仁义、在很多地方远胜当时中国的理想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首次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间实际的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12.
从阿思本舰队开始,中英关系的确进入了一个持续30年的蜜月期,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英国难以继续在中日之问享齐人之福,再三权衡后,选择了支持日本,中国遂一头扎进俄国北极熊的怀抱,引发了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一步衰落。本文将通过甲午战争期间的一起走私案件——巴山船案,对当时的中英关系、中日关系、英日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从而了解清政府当时的外交及远东国际关系等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14.
1836—1839年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广东的禁烟活动,与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演变具有直接联系。邓廷桢在1836年一度拥护许乃济提出的弛禁鸦片贸易的建议,并为此作了积极准备。在清廷决定实施严禁政策后,邓廷桢怀着犹疑、观望的态度执行道光帝的谕令,对伶仃洋鸦片趸船打击不力,但在切断内地鸦片贩子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5日,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英国前夕,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主流报纸《每日电讯报》上发表题为《煦风东来:李克强副总理访英象征着中英关系良好发展》的文章。刘晓明在文章中说,中英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是惠及双方。因为近12万中国年轻人来英留学,  相似文献   

16.
从鸦片战争前"夷"字的翻译史可以看出,翻译赞助人的种种现实目的对"夷"字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而欧洲的文明话语只不过被译者有选择地用来为翻译赞助人的需求服务。无论"夷"字被译为"foreigner"还是"barbarian",都无法成为深刻影响中英关系的"翻译事件"。  相似文献   

17.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降低自华进口茶叶税、减少清廷对英贸易限制、改善英商在华处境、开拓新的殖民市场和争取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对华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英方此次遣使访华的根本动因。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只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附加结果,不能作为使团此次出访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承英国政府和英东印度公司的复合使命来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要求.这场特殊的外交较量,均以双方的失败而告终.但英国外交虽败,亦收获颇丰.导致使团任务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礼仪之争和领土要求,而是中英双方经济基础的不同所导致的国家利益着眼点和对外政策的迥异,以及双方在自我中心的观念下衍生出的维护朝贡体制和坚持主权外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声音     
《留学生》2014,(13):10-11
英国有句谚语:“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我希望明天的天气比今天更好。中国人也常说,“时不我待,要奋力而为”,中英应该共同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推动共同增长、包容发展的中英关系不断走上新台阶,为两国人民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面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6月18日)。  相似文献   

20.
58年前由于朝鲜战争而致使中英两国关系迅速敌对并冻结,58年后的今天时局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中英关系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全新阶段,特别是两国经贸合作成果喜人。了解中英贸易建交史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它跟中英工商界的朋友们继续发扬“破冰者”的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本期封面人物就是一位在两国政治经济界极富影响力,以维护中英良好关系为己任,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民间大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