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命题。我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有着深邃的理论内涵和积极的时代价值。在调节个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方面有着深刻的论述。本文旨在将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探讨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重申儒家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的处事原则;以义为上的气节操守;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对今天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付鸿枝 《教育与职业》2007,(14):186-187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体系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论述了在学习型社会,高职图书馆作为"学习型组织",其各项职能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之说进行了详细阐述,尽管见解不同,但在心理发展问题上,他们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与心理咨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性的本质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关心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人性观是一切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不同学派有其不同的人性观假设。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充分考虑到咨询师自己的人性观和来访者的人性观背景,在确立咨询态度时,注意自己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仁学批判模式在先秦时期的发展 ,呈同一性至特殊性的发展历程 ;由于与时代背景的契合呈现分散趋向 ,仁学批判模式存在着封闭与僵化的倾向 ;中和的价值规范 ,使批判的两端拘泥于自我对照 ,批判视角向解释性倾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学的研究路向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4,19(1):47-52
中国古代人性论是古代哲人所阐发的关于人的“存生之理”的理论表征,其旨趣在于敝亮和凸现人通过自我涵养而证成道体的生成性指向。中国古代人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向。中国古代人学在封建主义的天道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中,蕴藏了大量的可资借鉴的现代性理念和当代人文元素。在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中国现代人学体系的过程中,这些具有现代性价值的人学资源必须加以开掘和整合,决不能使之一而再地逸出现代研究者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9.
人的存在方式之转变必然引致信任类型从特殊信任向普遍的社会信任转化;在试图通过个体德性的提升来增进社会普遍信任的同时,务须经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尊重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现代性的负面后果进行人文主义救治之理路在于实现个体价值取向的能力本位转向,进而增进社会普遍信任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浅谈儒家文化对现代人本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多方面影响了现代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1.
教学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作为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教学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性理论,不同的人性理论形成不同的教学价值观;用函数思想表示就是教学价值观是人性理论的函数,后者是自变量,前者是应变量。教学价值观转变的根本就是转变人性观。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性的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生物学的解释强调人性的遗传基础,并将人类文化和行为还原为生物特性;人性的社会文化假说则致力于论证人类的独特性:观念论的解释注重心智能力的表达对于人性构成的核心意义,社会史的解释视人性为某种可变异的制度或技术的产物。任何一种决定论的解释模式都存在着经验事实和价值依据之间的缺环。这表明对人性的研究应当具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品格,亦即前提和结论都有着明确的限定,在此意义上的"人性科学",是以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基础,具体地阐明人类生物性状与文化特征相互渗透的范围、方式和程度,也就是说,将人性置于生命史的背景之中来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传统伦理量刑将儒家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刑罚裁量中,彰显出刑法的人伦精神和价值。本文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儒家伦理量刑观,提出当代人伦量刑要素法定化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